河海社会学经典读书会第四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 2020-01-03

20191230日下午两点,河海社会学经典读书会第四期在厚学楼409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荣幸地邀请到王毅杰教授、张虎彪副教授和沈洪成副教授作为引介人;另外邀请到博士研究生杨兴鑫、段太香以及硕士研究生董越墨、夏小童作为本书评议人。读书会的四位报告人分别是龚宇、张震、郑添、张茜。此次读书会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党支部主办,《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具体承办,本科生王岚茜主持。

张虎彪副教授首先作了开篇演讲。张老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部比较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作品。本书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感受到少许的艰涩之余,还能感受到几抹属于文学作品的亮色。随后,张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戈夫曼的生平,认为我们需要从戈夫曼的生活史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他的理论。此外,张虎彪老师结合本次读书会的举办形式对于本书中关键概念“表演”作了详细的解释。张虎彪老师对戈夫曼注重表演方式,而不是注重表演本身的想法表达认可;同时,张虎彪老师对于戈夫曼关于“表演”的概念作了双关,认为他对于米德理论的突破就是其对于表演的批判。

沈洪成老师认为本书与以往读书会的选书相比是更为简单的,但是却面临着好读、好懂但不好讲的情况。而这原因在于,从前我们都是注重于对宏观理论的理解,在阅读这本书时思维转化到理解日常生活的琐碎,仿佛社会学的意味产生了变化。充分理解这种变化则可以帮助我们仔细思考社会学的真正意义。随后,沈老师举例了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形象以及《围城》一书引申开来,认为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理论读物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希望我们能够学习到这样的精髓,用更完善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理论作品。

第一位汇报人龚宇首先简单介绍了戈夫曼的生平,认为戈夫曼的理论研究与其工作生涯是十分紧密的贴合的。随后,他详细的介绍了戈夫曼的前台理论,并列举了很多书中的前台具象化的表现。紧接着,他对于后台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后台是每一个人“藏污纳垢”的地方,可以展示一定的真实的自我,并且后台之下还会带有一定的前台印记。接下来,龚宇对印象管理进行了阐述,认为良性的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有助于展现人的社会性,否则人便只剩下了自然性。最后,他引入了社会期待这个概念进一步加深对本书的理解,认为群体对于社会角色及其身份表达自己的期待就是导致角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龚宇提出了自己对于面对面普遍性解释框架、新的交流方式的出现和“面具交流”的意义的疑问。

第二位汇报人张震在一开始同样简要介绍了戈夫曼的生平。随后他梳理了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行文顺序,并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其中重要的理论进行了整理。张震结合互联网互动模式,对于戈夫曼的理论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互动方式、观众来源和表演舞台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前台和后台在这样的巨变中界限愈来愈模糊,使得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最后张震对于舞台设置与个人前台、戏剧支配优势与导演支配优势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在点评环节中,杨兴鑫认为第一组很有重点,不断举例表达自己对于本书理论的理解和展示自己对理论与生活的对话的尝试。同时,他认为汇报人尝试讲述了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但是也可以尝试使用本书的逻辑来讲解,把控情景定义,所以讲解顺序有待加强。随后他对于“面具交流”问题进行了解释,认为可能是为了符合大众价值观和谋求相对应的待遇。第二组了解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缺乏对于本书的自我理解。段太香则认为从形式上来讲,第一组和第二组涉及的知识面都很广,而知识链接会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对于两位汇报人都牵涉到的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结合了自己的理论理解,认为探讨同一个角色的变迁可以去理解到时代变迁的内容。而第二组的表演形式更强,具备更加完整的内容呈现。夏小童认为两位汇报人思维灵活,观点新颖;并且汇报流程也相当正规。在关于前台后台的界限问题上,她认为并不是前台后台的界限模糊,而是群体不同,我们对于前后台的定义也就相对不同。当然,她认为完全意义上的前台后台也是存在的,除了个人都是前台,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反差,认为只是角色在前台和后台间的位置转化所导致。评议人董越墨提出面对面的表演越来越少的观点,认为前台是社会化的自我,后台是完全的自我。后台对于前台的重要性在于,后台可以调节前台的压力,而当前的现状是前台对后台的压缩越来越严重,为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焦虑。

张虎彪老师对于汇报人龚宇提出的戈夫曼有没有建立一个普遍性的理论框架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解释到戈夫曼本人对于宏观理论的构建是存在批判的,但是后期自我的理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矛盾。沈洪成老师简单讲解了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差异,认为对于经典的原著应该要细致的阐述内容,同时紧抓要点的方式也是需要的,在内容丰富的情况下就需要将表演更好的呈现出来。

第三位汇报人郑添首先详细介绍了作者戈夫曼、符号互动论和本书的主要内容。随后分版块介绍了情景定义、表演区域、印象管理。随后,郑添将“表演”置于现代生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举例了网红们的“精致”生活对于屏幕前和屏幕后的人群的影响。她提到窥视后台在现代生活中层出不穷,举了“狗仔队”“私生饭”两种群体作为例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她认为过度表演和人设的不真实影响着表演者的真实生活,但良性的表演也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有助于利益的交换。

第四位汇报人张茜,节选了《哈利波特》和《小时代》片段引入戈夫曼的剧场和前台理论。随后,对于不合格的表演者、追求主流价值、我们的普遍焦虑和冲动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紧接着以朋友圈为例详细解释了印象管理,最终建立起自己对于戈夫曼关于自我探讨的框架式的理解。

诸位评议人认为第三组的理解十分充分和扎实,但是生活参照过程中举得例子过于极端,不具备参照价值,同时缺乏自己对于理论的思考。第四组有和观众进行互动,亮点在于例子更加符合常规,也更加的生活化。此外,构成场域的基础,对表演造成威胁的表演崩溃也是重要一点。第三组的表现更加突出思维导图式的前台化的表演,第四组则突出体现自己本人在后台的理解。

最后,两位老师对于两位汇报人的汇报进行了总结。沈洪成老师认为郑添的汇报更加具有洞察力,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发扬;而张茜的汇报则更加细致入微,更加的多样化。张虎彪老师认为大家不能只看到戈夫曼的“表演”,认为现实生活中表演之余也需注重伦理道德,要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边界;同样,表演背后所蕴含的制度规范、文化等也需受到关注。

本次读书会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胡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