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江

发布时间: 2025-07-15

陈阿江]的详细信息


姓 名

陈阿江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3

电子邮件

ajchen@vip.163.com

电 话

 

行政职务

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职 称

教授(二级)

 个人简介

1997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现为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环境社会学》(集刊)主编。社会学系创系主任(2004-2019年)。1997年至2004年在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工作;2004年至今在社会学系工作。2005-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应用人类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Research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RC24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等职。

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主讲过“中国社会研究”、“环境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概论”等课程。

 主要出版物

论著(教材)

1.《环境社会学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主编)。

2.《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2019社会卷)》,河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主编)。

3.《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一作者)。

4.《环境社会学是什么——中外学者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主编)。

5.《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作者)。

6.《“癌症村”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Chinese “Cancer   Villages” --R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Public Health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20.(第一作者)。

7.《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8.《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年。

论文

1《环境治理:科技的应用及其社会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219日第2834期。

2.《未能传承活化的农业遗产——以垛田农业观光旅游为例》,《学习与探索》,20236)。(第一作者)。

3.《常识、知识与科学——陈阿江教授谈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鄱阳湖学刊》,20234)。

4.《环境治理视角下的发展模式演变——基于耿车与其关联模式的比较》,《鄱阳湖学刊》,20234)。

5.《耿车模式环境转型的社会逻辑——创新扩散视角下的产业转型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第一作者)

6.缺水社会的常态化建构——基于中国民间信仰仪式的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1)。(第二作者)

7.《共域之治:传统水域的治理研究》,《环境社会学》(集刊),20231)。

8.《寓治于产:双碳背景下的沙漠开发与治理》,《云南社会科学》20226)。(第一作者)

9.《重商传统与耿车模式及其环境转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235)。

10.《空间失范:污染企业迁移的社会逻辑》,《学习与探索》20226)。(第二作者)

11.《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224)。(第一作者)

12.《由井及坊——曲村的邻里研究》,《学海》20223)。(第一作者)

13.《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224)。(第一作者)

14.《从熟悉社会到透明世界——监视视角下的社会类型演变》,《江海学刊》20222)。

15.《环境社会学体系之建构——社会问题的视角》,《环境社会学》(集刊),20221)。

16.《自闭症儿童正式支持体系建设的探索——以湖市为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第一作者)

17.《循环社会的建构》,《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4)。

18.环境社会工作论纲》,《中州学刊》,20211)。(第一作者)

19.《从生态贫困到绿色小康——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振兴之路》,《云南社会科学》20201)。(第一作者)

20.《生态脆弱区也有发展之道》,《光明日报》2020-7-185版。(第一作者)

21.《无治而治:复合共生农业的探索及其效果》,《学海》20191)。

22.《环境污染如何转化为社会问题》,《探索与争鸣》20198)。

23.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平面上升的生计影响与社区响应——以色林错周边村庄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92)。(第一作者)

24.《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策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25.《农业循环的断裂及重建策略》,《学习与探索》,20187)。(第一作者)

26.共生农业: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15

27.《缺水问题及其社会治理——对三种缺水类型的分析》,《学习与探索》,20177);人大复印《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1);人大复印《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11)。(第一作者)

28.《稻作方式的演变及其环境后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第一作者)

29.《健康风险视域中的健康风险》,《学海》,20171)。

30.《旅游村餐厨垃圾的就近处置与利用》,《鄱阳湖学刊》,200165)。(第一作者)

31.《复合共生农业的探索及其效果》,《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62)。

32.返库移民的“黑户”岁月——以陆山水库伊北村返迁移民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第一作者)

33.《环境问题的技术呈现、社会建构与治理转向》,《社会学评论》,2016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10)】

34.《未能随迁的乡土关系——锦镇搬迁对商贸活动影响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第一作者)

35.《农村环境治理:要卫生也要生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26

36.《技术手段如何拓展环境社会学研究?》,《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37.《环境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人大复印全文转载《社会学》20163);《新华文摘(网络版)》20164)】

38.《“撤乡变村”后的环境问题及其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3)。

39.《以村为研究单位的癌症病因探究》,《学海》20154)。

40.《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5)。

41.《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填埋处理尚未过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10A08版。

42.《走出垃圾焚烧发电的困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21A08版。

43.《社会流动背景下农村用水秩序的演变——基于安徽蒋村的个案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6)。

44.《社会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第一作者)。

45.《“留”或“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江海学刊》,20131)(第一作者)。

46.《“癌症村”内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7.《游牧的“小农化”及其影响后果》,《学海》,20131)(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6)】。

48.《被“制作”的肺癌高发:基于社会学的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

49.《“内”“外”视角看“癌症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6)。

50.《巨变:中国环境60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1.《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3

52.《农村垃圾处置: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3

53.《“癌症-污染”发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学海》,20113)(第一作者)。

54.《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一作者)。

55.《“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第一作者)。

56.《从环境问题看现代性困境》,《绿叶》,20108)。

57.《生态自觉:引领环保的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

58.《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07)】。

59.《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9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1)】。

60.《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61.《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62.《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

63.《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学海》,20084)。

64.《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浙江学刊》,20084)。43.《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65.《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

66.《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67 A Social Integration Study of     Involuntary Migration,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ol.38, No.3/   Spring 2006

68.《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学海》,20061)。

69.《农业发展项目中的机构设置——以中国水产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70.《非自発的移住者を自発的に移住させるには--市場経済化の中国農村におけるダム建設移住対策の研究》(特集中国西部大開発)/,阿江:馬場,節子():(中国21) (18) 20043

71.《劳动制度变迁与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5)。

72.《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035)。

73.《技术傻化的社会学阐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4.《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学海》,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3)】。

75.《西部农村发展铁三角》,《西部大开发》,20017)。

76.《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T水电站S库区移民社会保障的个案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77.《土地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学海》,200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018)】。

78.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3)】。

79.《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6)】。

80.《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推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81.《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82.《论农村技术进步的一般机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87)】。

83.《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1997年(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73)】。

84.《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5)】。

 主要研究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苏南模式’的生态转型研究”(20202025)。

2.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耿车模式’的绿色转型研究”(20192024)。

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村民环境行为与农村面源污染研究”(2012-2018)。

4.国家社科基金“‘人—水’和谐机制研究——基于太湖、淮河流域的农村实地调查”(2007-2011)。

5.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学分析”(2004-2007)。 

 主要获奖成果

1.《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3

3.《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2019社会卷)》,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3

4.“环境社会学教学团队”,河海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2020

5.《一个牧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获2014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9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王婧,指导老师陈阿江)。

6.《高效生态农业的起源、发展及社会效益——湖北省潜江市“虾稻”综合种养技术调查》,第十五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作者2016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徐天宏,指导教师陈阿江)。

7.“社会研究方法”,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010)。

8.“田野与书斋并重互动——社会学硕士培养创新模式”,河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

9.“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泛长三角地区的水问题及其出路”,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作者陈涛、黄莉、耿言虎等,指导教师:陈阿江)。

10.“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奖(2007)。

11.“‘土专家’的傻瓜技术及其效益”,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者:陈涛,指导教师:陈阿江)。

12.“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河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

13.“苏南发展中的劳动制度变迁”,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