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二百三十二期在厚学楼90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光金研究员开展讲座,题为“如何做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讲座由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主持,王毅杰教授、陈涛教授等众多教师、学生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陈光金研究员围绕核心议题“社会研究的旨趣”展开分享。他指出,在当前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导向的制度环境中,学术成果承载“稻梁谋”的现实需求本无可厚非,但更需以“横渠四句”为精神指引,以个人学术兴趣为内在驱动,兼顾“在中国”的研究立足与“为中国”的价值指向。这一主张既正视了学者的现实生存需求,也为社会科学研究划定了兼顾务实与理想的方向。
随后,陈光金研究员从研究领域与研究问题两方面,对社科研究的问题选择进行深度剖析。在研究领域选择上,他解析了“红海”与“蓝海”的利弊,强调研究者需找到适配自身的战略选择;在研究问题选择上,他着重指出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认为问题提出作为创造性活动,必须符合具体、集中、原创性和有意义四大标准,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优质研究问题。
在研究实操层面,陈光金研究员就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分享见解。他表示,文献综述的核心目的是与前人研究开展对话,既要指明现有研究不足,也要为后续研究铺垫基础;研究假设则需具备可操作性、表述具体,且研究过程中要坚守价值中立原则。此外,他特别强调,论文写作中需运用四大核心思维:历史性思维、比较性思维、统计—结构思维与辩证性思维,这是提升研究深度的关键。
讲座尾声,陈光金研究员谈及学术伦理与规范。他提出,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身处社会之中,难免受主观性影响,因此必须严格遵循学术伦理,写作中每提出新观点都要考量是否符合社会正义,这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对学者的基本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