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至9月30日,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暑期调查总结汇报会分四组陆续举行。同学们围绕各自暑期在鸠兹湾、黄桥镇、太湖溇港等地的田野调查成果进行了详细分享汇报,9位老师受邀担任评议人,对汇报内容进行专业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从暑期调查启动到最终汇报,2023级本科生以小组为单位扎根实践,深入乡村一线开展访谈与观察。过程中,大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反复打磨调研细节,针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核心议题深化分析。期间通过持续的师生沟通,同学们及时梳理调研中遇到的问题,获取精准指导以完善研究框架。历经确定调研区域、拆分研究方向、推进实地调查、撰写总结报告等完整流程后,各组最终顺利完成汇报,为本次暑期调查画上圆满句号。
鸠兹湾一组
鸠兹湾一组汇报于2025年9月18日下午在厚学楼举行。小组成员包括李天娥、许童瑶、夏雯瑜、韩佩琪、武思雨、吕畅、刘航宇共七位同学,王毅杰、张虎彪、张贵生三位老师受邀担任评议人,围绕各成员调研成果展开专业点评。
吕畅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离土不离乡”的非农再就业动因,通过对比本地就业与外出务工的差异,分析多方面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许童瑶聚焦乡村旅游综合体初创期的青年员工“去”与“留”的二元现象,剖析教培基因移植与垂直管理模式对员工流动的影响,为初创期的乡村旅游企业人才留存提供参考。夏雯瑜以鸠兹湾弹性工作制为研究重点,分析乡村场景的空间隔离对劳动管理的影响,以及季节性劳动波动、岗位边界模糊与员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内在关联。李天娥将鸠兹湾与小陶村进行对比,剖析两种乡村商品化路径的过程、特点与挑战。韩佩琪以青年员工为对象,剖析绩效考评制度下青年员工的劳动心态与职场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武思雨聚焦鸠兹湾文旅项目空间重构对村民邻里关系的影响,揭示外部发展模式与传统伦理碰撞的深层矛盾。刘航宇分析了政企居之间的和谐机制。三位评议老师对各成员的调研深度与学术规范给予肯定,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为同学们完善调研成果、提升报告质量指明了方向。
黄桥镇组
黄桥镇组的暑期调查汇报于2025年9月23日举行,参与本次汇报的成员有李奕璇、张森淼、林晓慧、何芳、王慧、周蕊、谭叶锋共七位同学,张丹、薛芳璿两位老师参与评议。
李奕璇介绍黄桥镇作为世界最大提琴产业聚集区的行业概况,通过访谈和观察阐述了行业面临的生产、销售、传承困境及应对策略,并提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张森淼关注了市场行情下行的背景下黄桥镇手工制琴师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制琴师群体内部的文化韧性差异及差异成因。林晓慧以祁巷村研学产业及配套服务业为切口,发现该村的乡村振兴为留守妇女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使其实现经济赋权,从家庭从属者转变为经济贡献者,形成“她力量”推动乡村发展,达成“助村”与“悦己”双赢,为老龄化村庄振兴提供借鉴模式。何芳聚焦祁巷村的研学教育运行机制,深入探寻祁巷村的研学教育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并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设计实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王慧聚焦黄桥镇小提琴的小作坊,探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黄桥镇小提琴作坊的生产、销售特点及生存逻辑。周蕊揭示了黄桥小提琴产业面临的手工制琴技艺传承困境,并指出需通过平衡市场逻辑与技艺价值、提升行业吸引力及完善政策支持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谭叶锋深入分析了祈巷村的产业模式,摸索其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的特色优势,梳理村集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两位老师针对选题、研究意义、分析思路、写作内容以及汇报细节进行深入指导,为同学们拓宽了研究视野,理清了报告思路并帮助同学们完善了行文细节。
太湖溇港组
太湖溇港组汇报于2025年9月30日上午举行。小组成员有钱思宇、金典、李单、刘羽彦、徐思阳、范韶春、郭海波共七位同学,由胡亮老师和李晓斐老师负责评议指导。
钱思宇探讨了太湖溇港核心覆盖的滨湖六村开展组团式发展的差异化实践路径,分析了其以文化赋能、在地性创新与多元协同治理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及其面临的人才短缺、文化传播断层等挑战。金典以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为工具,分析太湖溇港水利文化遗产地网红村集群的兴起及特殊性,探讨了视觉景观生产如何驱动乡村物质、认知及社会关系空间的重构。李单从多视角梳理了太湖溇港在治理、传承、生态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实践,剖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优化路径,助力水利遗产活态传承与基层水域治理。刘羽彦从人口外流与功能萎缩、文化符号缺失、博物馆式保护隔离生活场景三方面入手,聚焦太湖溇港水利文化遗产面临的“失活”困境。徐思阳以湖州㘰塘与溇港“水生态——水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态特征、生态向经济转型路径、经济效益、现存问题等四个方面,揭示了人工水利生态系统中生态与经济的共生规律。范韶春通过阐释太湖溇港的申遗保护过程,剖析了水利工程遗产保护中的生态正义实践与局限,并探讨了环境社会工作参与推动生态正义实现的可能路径。郭海波以“㘰田”这一独特且具体的文化符号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㘰文化内涵。老师们对各位同学的汇报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大家今后继续走出课堂、扎根田野,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产出更多有温度、有份量的研究。
鸠兹湾二组
鸠兹湾二组的暑期汇报于2025年9月30日在厚学楼举行。小组成员有董文彦、周子琪、黄子芸、毛景洗、肖惠瑾、罗若嫣、赵天赐共七位同学,顾金土老师和姚远老师受邀参与评议。
董文彦以共生理论为框架,剖析鸠兹湾“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四方协同模式,探究旅游业与农业农村融合机制,并提炼其成功破解农旅项目同质化的经验。周子琪聚焦鸠兹湾女性农民工,结合访谈与观察,揭示其在城乡二元结构、家庭分工下的择业困境,提出职业培训、权益保障等赋能路径。黄子芸以城市精英双双姐为案例,用社会学理论梳理其转岗后的心理转变与职业适应,为乡村人才引进提供参考。毛景洗分析鸠兹湾新农人在农文旅融合中的作用,并探究“农业热爱+情感共鸣”的留存逻辑。肖惠瑾挖掘鸠兹湾“生存型管理”特征,剖析管理手段在政策、市场与乡土间的张力,为项目管理优化提供方向。罗若嫣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文旅项目对乡村空间的重构,提出推动空间均衡、强化社区黏合的建议。赵天赐调研鸠兹湾“嵌入式养老”,肯定其就地养老优势,也指出居住、服务等问题,为农村养老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两位老师针对各位同学关于鸠兹湾的调研汇报,从研究视角、数据支撑、结论推导等维度给出针对性的建议,鼓励大家持续深耕乡村田野,以更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挖掘问题本质,产出兼具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供稿:武思雨谭叶锋钱思宇董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