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群学与时空视角”分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7-11

202575-7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群学与时空视角”分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顺利举办。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学会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群学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承办,来自13家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师生共计50人与会。

本次群学与时空社会学论坛由开、闭幕式及六场主题发言组成,分别围绕“群学与中国式现代化”“时空治理研究”“时空社会学视角下的日常生活研究”三大主题展开讨论。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时空社会学分委会主任委员、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何健教授作开幕致辞。他以阿伯特的抒情社会学为方法论导引,做了题为《寻找“诗意感悟”:群学视角与时空视角何以共融?》的论坛发言。南开大学教授王处辉作特别发言,他立足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指出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是理论体系建构的成熟,激励学者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心想以《<新民主主义论>作为社会理论》为题、河海大学教授顾金土以《融通视角下苏南中学名校“三风一训”研究》为题作主旨发言,分别给出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社会学本土化事例。

“群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发言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曲凯音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徐珺玉评议。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牛喜霞对儒家伦理与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层同构性做了探讨。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其龙以乡约作用的区域范围限定性为抓手,对杨开道的乡约研究和清河实验的联系作出梳理。贵州民族大学讲师徐磊聚焦社会治理的中国传统这一问题,探讨荀子礼治的社会治理思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杨起楠、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钟恒分别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与中国古代国家福利治理思想作历史性梳理。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乐韶华通过探讨城市咖啡馆空间中的制度性和包容性,考察人际互动与空间秩序的相互建构。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徐珺玉对上述发言作细致点评并与发言人深入探讨改进意见。

下半场由西南大学教授周永康主持、贵州民族大学讲师徐磊博士评议。国家开放大学讲师景乔雯从群学视角对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进行阐释。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彦伟以申包胥和伍子胥故事的历史书写为脉络,结合各时期时代背景对中国历史中“忠孝”诠释的变迁进行梳理。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闫鸣皓比较分析了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大同世界设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王越通过论述清代学者汪中重建群学思想脉络,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以礼经世”学术主旨等主要成就,将其视为“群学复兴者”。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德宇从儒学思想的行动面向出发,探讨了君子自我实现的路径与实践困境。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宋清波以春秋至战国时期君主权威的转变为背景,剖析荀子在社会动荡时代构建其政治思想体系的动机。贵州民族大学讲师徐磊对上述发言作细致点评。

 “时空治理研究”专题发言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庞志主持、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向伟评议。厦门大学助理教授富永选对福柯“异托邦”思想进行理论性梳理和解读,阐明“异托邦”的空间本质是一种社会学的关系性存在。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梦康关注数字化时代青年在网上虚拟社区与现实真实地方之间穿梭所产生的游离无根感,探讨青年在数字化时代的现实在地归属感重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余晴指出我国当下老年流动人口面临的空间压迫、时间异化和制度排斥三大困境,并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老年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重获社会认同。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殷绍阳从发展社会学发展主义、劳动社会学劳动规训、性别社会学性别秩序三个层面探讨时间在不同群体间生成的权力关系。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向伟对以上发言作细致评议并与发言人深度讨论。

下半场由云南师范大学徐珺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王越评议。云南大学副教授王磊提出以空间结构化治理路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江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吴迪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梦瑶从“合群”“能群”“善群”“乐群”的维度探讨了群学理论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向伟基于比较历史分析,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国家化这一社会过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正强的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中诸如地铁站等地下空间的人防工程作用的阐述,达至推动民众国防教育的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王越对上述发言作细致点评。

 “时空社会学视角下的日常生活研究”专题发言分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牛喜霞主持、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媛评议。西南大学讲师曾莉对儿童医院打造公共空间“去病房化”温馨环境的建构路径及其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倪道涵聚焦新兴城区这一空间范围,在微观上探讨个体于其中的生活方式演变,在宏观上关注新城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魏廷烨对日工市场中寻工者与招工者的微观人际互动进行分析,据此提炼出多组以招工者为中心一对多的空间互动形态模型。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冰冰分析了恋爱交友软件使用群体从线上互动到线下交往的转化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响基于我国城乡发展差异的大背景,从时空视角分析了农村老年群体在家庭养老中面临的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媛对上述发言作细致点评并与发言人进行深度讨论。

下半场由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罗牧原主持、国家开放大学讲师景乔雯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太文以“过渡期”这一时间区间为研究对象,并将过度阶段视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而非插曲,以此讨论个体社会生活的时间节奏。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静探讨了双非院校大学生如何在结构性劣势下,通过不同的时间策略处理就业困境的问题。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鑫浩指出个体时间管理和时间应用的差异划分出了高等院校中精英学生与一般学生,此种时间技术的养成与个体的家庭背景和个体在中学阶段受影响的教育制度有关。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泽宇基于山东四城的数据,通过定量分析实证医疗资源在空间上偏向大城市、富人区和特定人群的差序分布特征,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医疗资源分布的“空间正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澄指出流动儿童受到户籍制度异地排斥的空间挤压,以及父母劳动时间同陪伴儿女时间错位的时间挤压,并对此提出家庭、社区和国家联动支持的解决方案。国家开放大学讲师景乔雯对上述发言作细致点评。

闭幕式上,河海大学教授顾金土对本次分论坛做梳理总结,并展望下一届群学与时空社会学分论坛的举办。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群学与时空视角”分论坛圆满结束。  


(中国社会学会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