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云南省昭通市民政局正式获批成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成为与河海大学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此同时,依托陈绍军教授云南省昭通市专家工作站的平台优势,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24-2025年度选派三位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赴昭通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首批实践培养项目。此次合作充分展现了昭通市民政局与市委社会工作部在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上的专业性与保障能力,为探索“校地共建”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支撑。
一、项目背景与校地合作基础
昭通市曾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实现脱贫的群众达8.26万户,共计35.47万人。然而,安置区仍面临居民增收难、社会融入难、社区治理成效不足及专业人才缺乏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陈绍军教授带领的移民研究团队连续三年扎根实践,以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跨县搬迁社区治理与后期扶持研究》为依托,积极探索校、企、地融合发展模式。
目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昭通市民政局已合作建立四大研究与实践平台:河海大学移民社会与发展研究基地、昭通市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以及昭通市陈绍军专家工作站。这些平台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了理论研究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并形成了“校、企、地”三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性机制。
二、实践培养项目实施概况
为深化政策创新、经验提炼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河海大学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陈绍军专家工作站,首批选派三名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赴昭通市委社会工作部实践学习。作为社区治理创新与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的核心部门,昭通市委社会工作部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治理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多元研究场景和实地操作平台。实践期间,三名研究生先后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两企三新”、行业协会商会等业务科室轮岗,系统参与政策文件学习、公文写作、会务组织、信息收集和基层调研等工作。昭通市委社会工作部为实习生提供完备的保障措施和专业的实践指导,确保实践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实践成果与多重效益
专业能力显著提升。深入移民搬迁安置区,使得学生们不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在项目设计实施、政策分析评估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在实习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生们获取到了更广泛、更真实的研究素材。基于此形成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在“行走的力量”江苏省研究生调研设计大赛以及其他专业性学术会议中多次获奖,也为未来高质量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职业素养全面强化。通过参与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学生们系统掌握了公文写作、会务组织等实践技能,深入了解了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要求。这些经历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地应用,也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个人品格深度塑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还参与了跨部门协作、基层调研、公务接待等工作,这些经历极大地促进了她们的个人成长。在这些工作中,学生们勇于担当、不畏困难、团结协作,展现出可贵的精神品质,这也为她们成为有理想、有能力的社会人才扎下根基。
最后,2025年3月28日,姚远老师与杨琨老师组织开展了昭通实践成果分享会,作为本次实践培养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参与实践的学生们从单位介绍、工作内容、风土人情、成果收获等四个方面向全体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生分享了她们在昭通市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真实案例和真挚情感全面展示了实践中的收获与成长,为未来的实践培养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次分享会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实践培养项目的理解和信心,也为学院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项目意义与未来展望
本次实践培养项目是河海大学与昭通市校地合作的又一成功范例,并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项目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二是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三是为移民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校地双方将以此为新起点,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提升,助力移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更多研究生通过此类实践平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