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教授讲座: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研究的意蕴

发布时间: 2025-04-03

2025317日下午,河海大学“百十学术”校庆系列活动暨“河海社科大讲堂”2025年度第4期在江宁校区厚学楼210会议室拉开帷幕。本次主题为“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研究的意蕴”的学术报告,同时是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二百二十四期。学术报告由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教授担任主讲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担任主持人。河海大学社科处处长黄永春教授、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社会学系主任顾金土教授、社科处项目组织与团队建设科科长沈益朋等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论坛开始,陈涛教授简要介绍了周晓虹教授的学术履历,同时向周晓虹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并致开场白。周晓虹教授围绕“口述史:个人困窘向公共议题的跨越”“突生性:跨越三大机制”“命运共同体,或个体经验的提升平台”“例证:作为集体记忆的个人既视感”“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研究的社会学意蕴”五个方面展开本次报告。

周晓虹教授借由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出的概念,强调了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口述史研究在将个人困扰于宏观社会结构勾连方面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周教授强调个体叙事大规模的采集和使用,不仅有可能凭借个体叙事和集体记忆为宏大的历史画卷补全个体之一角,而且通过口述史中体现出来的对个人困窘的分析向公众议题的转化,将直接有助于锻造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他表示,这是探讨口述史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基本出发点。

而群体成员因为共同的命运形成共同分有的精神世界,既是个人记忆的集合,也是一种超越个体记忆的社会现实。对此,周教授指出,个体间共同经验和相互联系的客观性,集体框架对个体记忆的筛选、保存、重建,以及各种与之相配的具体思想、语汇、修辞乃至各类象征仪式,正是使共同体成员超越个人记忆形成集体记忆的三个重要的突生机制。单个共同体成员记忆的集合也因此超越了个人叙事而成为集体叙事。

周教授还从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等重大事件塑造出的共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解释系统的事实,讲述了命运共同体中个体记忆始终嵌套在集体框架中,形成超越个人经验的叙事模式。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何亲历者口述时能突破时空限制,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的生动图景。

周晓虹教授表示,集体记忆强调记忆的社会属性,在个体口述史的研究中,对共同体命运的理解推动了从个体记忆到群体记忆的研究范式之转变。在此维度上,凭借个体鲜活的口头叙事,我们能够建构起一个值得叙事的时代,留存下一个时代“自下而上”的文化记忆。而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的研究则使宏大叙事获得了个体经验的补充,重构了人们对集体或民族复兴的当下价值与意义,对于构建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周晓虹教授还热情回答了在场师生的热情提问,并展望了口述史研究的未来。

最后,河海大学社科处处长黄永春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顾金土教授,共同为周晓虹教授颁发“河海社科大讲堂”荣誉证书。陈涛教授再次对周晓虹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表示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