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上午9:0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二百一十五期于江宁校区厚学楼909教室如期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程猛副教授,为社会学系师生作主题为“意义空间的形成与消逝:县域高中生的手机使用与辍学历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王毅杰教授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县域高中生手机使用的意义空间形成与消逝”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并深入探讨了该现象与辍学经历之间的关系。程猛教授深入剖析了县域学生使用手机的多重机制,并对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他指出,学校应重新审视手机使用规则,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可能性。
讲座伊始,程猛教授阐述了手机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他指出,手机不仅是信息获取的渠道,更是娱乐、社交乃至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不同的情境下,手机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县域高中的课堂里,手机往往被视为学习的干扰因素,因此学校对此采取了严格地管控措施。但是,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忽视了手机对于部分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学习价值和情感慰藉功能。
讲座的重点部分,程教授分享了一系列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案例,深入探讨了高中生手机使用与辍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提到,在县域高中,部分学生因手机被没收而选择辍学,但这并非直接原因。实际上,真正导致此结果的是手机在他们生活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和意义被剥夺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手机是他们缓解孤独感、寻找自我价值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当这一途径被切断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进而选择逃离学校生活。
此外,程教授深入分析了学校教育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张力。他指出,当前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需求。当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需求时,学生可能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自我表达和成长的可能性。然而,手机作为县域高中生获取其需求的重要途径,却往往被学校轻视甚至忽视,并被视为学习的重要干扰因素而加以禁止。这不仅加剧了青少年成长的困惑和挫败感,也可能导致他们选择辍学等极端行为。
最后,程教授提出了对于改变现状的思考和建议。他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手机在青少年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制定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手机使用规则。同时,也应该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成长环境。进而,真正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讲座尾声,师生们踊跃提问,程猛教授一一给予详尽解答。随后,王毅杰教授就本次讲座作了精炼地总结,并向程教授的精彩分享表达感谢。至此,本次讲座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