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熹教授讲座:提升老年数字技能的社会工作干预

发布时间: 2024-01-11

20231229日下午两点,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九十三期如期在公共管理学院厚学楼909会议室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黄晨熹教授,做关于“提升老年数字技能的社会工作干预”的主题演讲。本次报告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涛教授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会上,黄教授分享了其工作组“提升老年数字技能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研究背景和招募过程,数据收集与结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果探讨。黄晨熹老师对每个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同学们对老年数字技能提升有了深刻的认知和思考。

  研究背景和招募过程

首先,黄晨熹老师介绍了本次研究工作的背景。技术接受模型(TAM)为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行为意图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无论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主观感知如何,他们都被迫进入了数字世界,因此,探讨如何在大流行期间和之后缩小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至关重要。其次,黄晨熹老师介绍了本次研究工作的设置、资格标准和招募程序。本研究采用的是准实验设计,参与者在五个月内从上海的四个社区服务中心招募,招募方式为社区工作人员推荐或自我推荐,入选标准有年龄在60岁或以上、没有认知障碍及可以自理3条,在此基础上,工作组得到153名参与者,干预组90人,对照组63人。

然后,黄晨熹教授介绍了此次干预的流程。数字教育干预措施分为六节,涉及三个方面:认知重组、知识获取和实用技能。在第一个环节中,社工介绍了数字鸿沟的概念、新冠疫情期间学习使用数字设备的重要性以及干预目标;第二阶段,包括第2-5节,社工对老年人进行了新冠疫情信息搜索、出行、医疗护理和网上购物方面的培训,这个过程在老年人中唤起了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为参与者建立了一个同伴支持系统;在第三阶段,社工为社区内的老年人举办了一场智能手机操作技能比赛,社工与老年人一起回顾了数字技能的知识,并准备好应对分离焦虑。最后,黄晨熹老师简要介绍了数字增能主线,分别由“基本操作指南”、“‘码’上生活”、“疫情信息我知道”、“网上就医我能行”、“‘疫’起来淘宝”五个环节构成。

  数据收集与结果测量

研究数据收集的基本过程涉及样本数据的收集及样本测量方法。参与者被邀请在研究开始前填写一份纸质调查问卷,并在研究结束后再次填写,其中背景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生活安排、收入和收入来源、主观健康状况和所来自的社区。之后,工作组用11个包含“是”或“否”问题的题项来测量老年人的数字使用能力,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分别测量“一般功能使用”和“新冠疫情相关功能的使用”,分数越高表示数字使用的能力越强,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在测试前和测试后都是0.87

  数据分析与结果探讨

黄晨熹教授介绍了此次研究的分析策略。研究共联系了219名参与者,153名参与者被纳入最终的分析样本中,并进行了如下工作:①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的人口学信息和基线特征;②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完成者和失访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③对其进行意向性分析,通过随机森林的多重插补(使用R软件的MICE包)来处理缺失值,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20次多重插补后,得到汇总数据集;④检验前测和后测以及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同时,计算Hedges'G来评估干预效果的大小。

得到的基线特征如下:①干预组平均年龄为69.76岁,显著高于对照组[M=66.29,t(151)=3.07,P<.05]。两组收入水平有显著差异[x2(3)=13.29,P<.05],干预组中月收入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比例更高(38.11%);②干预组在分享和交流、信息验证和影响他人子维度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51)=3.52,p<.05;t(151)=2.04,p<.05;t(151)=3.06,p<.05];③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完成者和退出者在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方面有明显的差异;④在干预组中,退出者在数字使用能力方面的得分高于完成者[t(88)=-2.37,p<.05;t(88)=-2.22,p<.05],两组在数字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调查小组在异质性分析当中得出了部分结论,包括数字教育干预对数字能力使用的提升,在更年长的老年人中效果更好、数字教育干预因老年人的收入来源而不同——数字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以养老金为收入来源的参与者来说更为明显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工作获得初步成效:老年人对数字产品从“不敢用”到“敢用”,老年人的认知自身发生了进步和正向转变。

黄晨熹教授对此次研究工作展开了讨论,①工作组认为在干预过程中,同伴活动、行为模式和实践机会明显改善了干预组的自我效能感的数字使用;②其他因素对于补充四项SCT经典因素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至关重要;③该干预措施对解决代际间的数字不平等是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效地缩小了最年长者和其他年龄组之间的不平等;④研究发现不同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之间存在自我效能感改善的差异。

黄晨熹教授指出,调查工作应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反哺的多元主体支持网络,协同促进老年人数字智能科技教育的发展”、“将数字智能科技方面开支纳入基本生活需求,通过政府资金补贴、社会公益捐赠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智能设备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覆盖面,增强智能教育课程宣传力度,优化技能培训路径和内容,提升课程参与率,满足老年人日常数字技能使用需求”、“打造助力老年人数字技能提升综合服务平台,营造老年人数字智能科技学习的友好环境”、“建立老年人数字智能科技教育评估机制,监测教学服务效果”等。

最后,黄晨熹教授对此次研究进行了服务反思。①社工要放慢活动节奏,重复多次,耐心指导老年人操作;②要注重每次活动的人员配比,给予操作困难者更多帮助;③活动服务内容要贴合老年群体需要,激发服务对象的学习兴趣;④要关注不同服务对象的情绪与状态,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⑤要注重情景化练习,鼓励老年人多进行尝试;⑥要持续效果监测,维持培训群的活力;⑦项目内容聚焦和培训持续,评估和比较不同项目的成效。除此之外,黄晨熹教授还给出了服务之外能提高老年人数字技能的举措。

会议结尾,参会师生踊跃提问,黄晨熹教授一一进行解答。最后,陈涛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黄晨熹老师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