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教授讲座:不确定性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及其限度

发布时间: 2023-05-28

2023519日上午9:3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七十九期在厚学楼909如期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讲座主题为“不确定性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及其限度”。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毅杰教授主持,许佳君教授、邵占鹏副教授出席,众多学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王毅杰教授首先向参会师生介绍了文军教授,并对文军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讲座第一部分,文军教授介绍了“不确定性”社会学研究的背景与缘起。自二战以来,全球社会步入社会秩序重建阶段,直接的社会风险向潜在的不确定性转变。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新冠疫情更是加速形塑了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乌卡”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知识、价值理念、方法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挑战,社会学需要正视这种变化。

接着,文军教授梳理了学界对“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指出当代对“风险”社会学研究从最初的技术与环境风险扩大到公共社会政策、日常生活管理等诸多领域。社会学对“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分有三点:(1)性质上,“风险”是一种可量度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不可量度。(2)结果上,“风险”一般指向负面结果,“不确定性”既可以指向正面结果也可以指向负面结果。(3)“风险”是可治理的,不确定性无法治理,需要转化为可预期的行动。

讲座第二部分,文军教授介绍“不确定性”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相关视角。该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在方法论层面上强调“研究立场”与“研究对象”的双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社会学有三种理论视角:(1)实证主义社会学,将“不确定性”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看待。(2)人文主义社会学,强调理解人们行动产生发展的不确定性及背后原因。(3)批判主义社会学,强调对“确定性”的批判与不确定性现象的常态化研究。如今社会发展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无序的主体行动、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联动的发展要素共同组成“复合叙事”,需要建立一种“不确定性”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开放探索、适应调整,强调政策的灵活性。

随后,文军教授总结了“不确定性”的三点要义:(1)不确定性是面向未来的。(2)不确定性是主客观交织的结果。(3)发展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

讲座第三部分,文军教授就“社会学研究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作讨论。他指出,学者们应从“不确定性”思维和价值观开始,以“制度创设”和“集体行动”为基础,构建一种“共同体”社会建制,用“弹性治理”的方式来面对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文军教授强调,“不确定性”研究范畴的划定、研究方法的整合、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建构与相关议题的开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更多学者关注与深耕。

讲座结尾,王毅杰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文军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下圆满落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杨梓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