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晚19:0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七十三期于腾讯会议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刘能教授作题为“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化工作”的讲座。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毅杰教授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王毅杰教授首先向参会师生介绍了刘能教授,并对刘能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讲座共分为导语、互动和提升三个部分。刘能教授对本次讲座提出了两个前提——主要涉及定性研究,主要援引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相邻学科的例子和材料;一个局限——今天准备的是相对基础性的理论化工作的议题,主要涉及理论敏感度、理论欣赏能力和理论词汇的积累和准备。
讲座的第一部分为导语部分。刘能教授提出“理论焦虑症”的话题,他指出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理论产出的焦虑现象越来越明显。焦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期待:高水平的学术写作期待理论上的突破或进展——要有理论上的贡献;高经验性:中国田野现场的独特性和研究者对民族志叙事的高度把握、底层社会的高开放性;低自信:初学者往往预先排除了自己作为独立的理论生产者的角色;低抽象力: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理论语言的能力,锻炼得还不是很充分。这导致了理论创新的缺乏以及理论和田野经验的分离。
然后,刘能教授点明了理论的实质在于对现象进行系统的解释,并指出文献回顾和分析及其与田野实地经验的对照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能会由此发掘新的理论生长点。刘教授重点强调了几乎所有定性研究的理论突破都有赖于一个前提:嵌入性。因为嵌入性指向了新的理论空隙,并补充到中国社会具有独特的制度、文化和伦理嵌入性,这有利于新的系统解释的生成。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刘能教授指出理论具有多重面孔,理论贡献可以经由多种方式达成。刘能教授将理论分为四个层次:宏大理论/理论取向/理论范式、概念框架/分类框架/类型学、中层理论、具有穿透力的概念化处理;并通过详细的举例为我们阐明了各个理论层次的涵盖。
讲座的第二部分为互动部分。刘能教授罗列了十四对概念工具和经验社会现象让在场师生进行对接,由此来考察在场的理论欣赏能力;而后详细讲解了五个理论短语的强力,由此来测试在场师生的理论敏感度。
讲座的第三部分为提升部分。刘能教授指出理论化能力的提升通常有一个一般模型,即“欣赏—模仿—原创”模型,在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理论质感的学习者后,我们应该明白理论模仿的重要性——先从理论概念的界定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概念。概念定义的基本模式是先确定宾语,然后再加上定语加以限定。然后刘能教授通过他本人关于“乡村空心化”、应对新冠疫情中的“中国总体性社会的基础能力”的定义路径来说明理论原创的思路和必要过程。
在第三部分的最后,刘能教授重点阐述了理论化能力提升的五个准备条件。要充分了解各个理论视角、理论流派、理论阵营的基本立场;储备理论概念并关注新的理论概念;持续关注新生的或焕发新生机的研究领域;要去了解和关注分支学科和相近领域中的议题推进;同时广泛阅读书评、个案研究,尤其是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
在讲座结尾,参会师生踊跃提问,刘能教授一一进行解答。最后,王毅杰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刘能教授再次表示感谢,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下圆满落下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陈奕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