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晚19:0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七十三期会议于腾讯会议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向德平教授作题为“从脱贫到振兴:构建发展型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讲座。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毅杰教授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王毅杰教授首先向参会师生介绍了向德平教授,并对向德平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讲座第一部分为脱贫攻坚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十八大以来,到2020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说,从2013年的 6079元增长到2020 年的12580元。贫困地的基础设施也有质的飞跃,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累计解决288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止到 2020 年底,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的公路有110万公里,新增的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 6098 万贫困人口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止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 25. 5万个驻村工作队,派出了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干部,他们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一起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第二个部分为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向德平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为什么能够通过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一是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和地方创新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相结合,既体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彰显了地方、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三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地方参与相结合,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构建大扶贫格局;四是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优先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五是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六是坚持外部帮扶与自主脱贫相结合,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筑牢脱贫稳定基础的治本之策。
第三部分为乡村振兴的意义。在党的十九大,中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又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明确提出来,要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规划,以美好乡村建设为主体,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的提出有以下几大意义:一,部署了农村现代化的新的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实现“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乡村向何去问题的明确回答;二,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准确把握了我国未来城乡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三,注入了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将继续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四,规划了乡村治理的新的秩序,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将“自治、法治、德治”的思想与乡村治理体系实践相结合;五,指明了农村人才队伍发展的新方向,“一懂两爱”人才队伍的提出,是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未来“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指明了新方向。
第四部分为脱贫到振兴:衔接期社会政策的挑战及转向。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重点、手段,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实施机制都相应发生转变。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农村民生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农村发展面临着返贫风险、外部风险和政策风险。在过渡期里面,还需要解决脱贫攻坚时期尚未解决的村落发展不均衡、扶贫产业难持续、内生动力难激发等现实问题的挑战。那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进行以下转变:第一,目标设置从摆脱贫困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第二,发展理念由“二元区隔”向城乡统筹转变;第三,政策内容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第四,行动系统由应急性向制度化转变。
第五部分为构建发展型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这部分向德平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发展性社会政策到底意味着什么?发展性社会政策是政府主导的,通过对社会的能力建设,让社会具有自我治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对福利国家危机及以往发展模式的批判性的反思和回应,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融合,并将发展的理念引入到社会政策之中。这一新的社会政策理念既反对补缺型的社会福利模式,也反对政府包揽一切的制度型福利模式,强调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义福利供给,提倡生产性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它的特点就是将发展与社会公正作为基本价值基础,强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整合与互动,建构以提高社会福利为目标、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以资产建设为抓手、以政府能力建设为保障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体系。第二部分的内容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具体来说,一要统筹特惠性与普惠性的乡村社会政策。也就是在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社会政策首先要处理好特殊主义与普惠主义之间的关系;二要兼具包容性与多元性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包容性的社会政策重视机会平等,权利获得、能力建设与福利普惠,这些政策取向也与乡村社会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相呼应并能有效契合;三要构建整合性与一体化的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具体来说,我们要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政策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实施,有以下几个路径:倡导包容性发展领域;构建发展型政策体系;实施融合型发展策略;构建均等化发展格局;践行赋权式发展方式。
在讲座结尾,参会师生踊跃提问,向德平教授也一一进行解答。最后,王毅杰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向德平教授再次表示感谢,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下圆满落下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柯佳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