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帆教授讲座:社会工作干预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2023-01-05

2022128日晚190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七十期于腾讯会议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的吴帆教授作题为“社会工作干预研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的讲座。讲座由王毅杰教授主持,众多高校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王毅杰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大致内容和参与流程,并对高教授与各位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

第一部分,“何为干预研究”。吴教授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切入,指出干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工作应用性及实务效果。在社会工作领域,干预是有意实施的改变策略,旨在阻止或消除风险性因素,激活或调动保护性因素,减少或消除伤害,或在消除伤害的基础上实现服务对象的改善。RCT试验设计通过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能确保目标人群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选择成为被试对象,进而能够推导出干预策略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被称为社会工作的干预研究的黄金法则。

第二部分,挑战:社会工作干预实现RCT的限制。尽管RCT有避免误差、确保干预策略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诸多优点。不过,吴教授指出,现实情境中的社会工作干预往往难以实现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随机对照试验一般需要较大样本量,但社会工作领域的小样本干预非常普遍。而目前的统计技术通常只对大样本提供正确的估计,对小样本则会产生未知或不理想的结果。其二,随机对照试验以随机抽样和分组对照为基础规范,社会工作干预难以达到。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很强的指向性甚至固定性。同时,社会工作干预效应溢出问题明显,干预对象有“知情同意”和“有权接受服务”的权利,这使得社会工作干预难以达到随机抽样和分组对照的效果。其三,社会工作干预难以达到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的要求。一方面,对照试验需要全面准确地记录试验的设计、实施、测量、随访和结果;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及大批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督导全程跟进,这样的要求对社会工作来说较难达到。RCT的实现有诸多条件限制,如何实现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及服务的科学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应对策略:基于LBF河北项目的实践。吴教授以在河北进行的“LBF—河北”项目实践为实例,具体阐释实现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及服务的科学性的可行方法。LBT干预(Let’s be friends)项目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探究如何针对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各阶段的干预促进儿童积极的社会行为发展。由于样本量不足、受社会服务伦理原则制约,北彦小学LBF干预的RCT无法实现。因此,实践组将服务对象分为“LBF”组和兴趣组两个分组,设计技能水平活动量表以测量儿童如何对日常的社会交往情境做出解释及其行为反应,同时以个案记录和访谈等方式进行质性评估。以此为启发,吴教授总结了当样本量无法增加不能实现RCT时的三点应对策略。第一,增加统计功效。增加可用于统计分析的时间段的数量,从而提高统计功效。第二,运用替代的研究设计。如阶梯设计、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动态等待列表设计、回归点置换设计等。第三,使用定性数据。包括混合研究方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策略结合在一起,汇集每种方法的独特优势,注意不同分析策略的结构化关系。

第四部分,有关思考。吴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分享自己对于这一议题的思考和感受。吴教授指出,统计学意义不应该是干预研究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工作领域,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不意味着有实际效果意义,是否带来改变更具意义。对于研究者,应突破仅局囿于统计学意义的视野。同时,后续也应发展更多适合小样本的研究策略,提供在不依赖RCT设计的情况下增强和确保科学严谨性的方法。

在讲座的结尾,参会师生向吴教授就刚才所谈踊跃提问,吴教授一一进行解答。最后,王毅杰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吴教授再次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肖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