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俏教授讲座:代际共融的西方脉络与中国图景

发布时间: 2022-11-15

20221110日晚18:3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六十三期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首席专家、江南大学代际共融中心主任、至善青年学者李俏教授作题为“代际共融的西方脉络与中国图景”的讲座,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陈涛教授主持,众多高校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的第一部分,李俏教授介绍了研究问题的缘起,从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和政策导向三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李俏教授指出社会越进步代际区隔越明显,并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代际冲突、代际矛盾、代际公平等。在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类进入长寿时代的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思考代际和谐相处的方式与方法。其次,国内代际研究相关理论发展尚不成熟,实践层面也缺乏一体化思维,导致代际研究仍处于学科边缘位置。第三,国内外社会都呈现出日益重视建立健康代际间关系的趋势,代际共融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方向。

第二部分介绍了代际共融的内涵、类型与含义。代际共融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其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表达,李俏教授给予“代际共融”的定义是:一种通过政策、服务、活动等手段,促进不同代间资源重组、实现成果共享、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发展战略,包括理念、目标、行动方案等。进一步地,将代际共融划分为:实现老有所为、实现代际反哺和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三大类,通过丰富的案例对不同代际共融类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阐释。最后,李俏教授指出代际共融的意义在于:为政策创新提供新思路;助推养老服务走向精准;有利于实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有助于孝亲敬老文化的传承。

讲座的第三部分讲授了西方代际共融的演进轨迹,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1960-70年代,国外代际项目致力于减少代际隔离、消除年龄歧视,如“祖父母养育项目”和“退休老年人志愿者项目”;第二阶段为1980-90年代,代际共融项目更加多元化,关注文化教育、社区发展、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第三阶段为2000-至今,代际共融日益呈现多中心、多议题、多形式、网络化等特点。

第四部分,李俏教授落脚于分析中国代际共融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指出中国代际共融的历史传统源于四个层次:家庭层面强调宗法社会的伦理;家族/宗族层面强调代际互助;邻里层面强调守望互助;社会层面强调“大同社会”理想。而更好适应家庭变迁、代际伦理转型、满足老年健康发展和宜居社区建设的需要则是中国代际共融的现实需求。

第五部分聚焦于分析中国代际共融的实践问题与特色。李俏教授在研究中选取“代际共融”“代际项目”等关键词,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将中国代际共融的特色总结为以下三点:1.“家为核心”的实践底色;2.“老少同乐”的话语体系;3.“多元共创”的运作风格。在国内代际共融实践呈现项目丰富化、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源共享、孝道泛化的趋势下,也面临活动可持续性、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性、老年人参与的主动性和代际互动的深化性等挑战。

第六部分,李俏教授对中国代际项目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并指出未来中国发展代际共融的实施重点与发展方向。

讲座进行了两个小时,在讲座主体内容结束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提问,李俏教授均一一予以耐心地解答。最后,由陈涛老师对李俏教授的发言内容进行了总结,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