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上午八点,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五十九期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社会科学学院刘军强教授作题为“拆解论文——论文结构与投稿审稿”的讲座,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众多高校的30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
首先,刘军强教授用四句话开始今天讲座的第一部分。“问题是文章的引擎”。一个足够聚焦、新颖的问题才能有写下去的动力,而且对编辑和读者也有读下去的欲望;“谜题是文章的救星”。谜题在文章中起到总领全文的线索作用,一篇论文就是一个解决谜题的过程;“变量是思考的支点”。相当一部分文章的问题实质上是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文章思考的出发点,没有关系变量文章只是泛泛而谈;“品味影响选题境界”。刘教授提出要多思考、多阅读才能够提升自身的选题品味。
那么,该如何开始一篇文章的选题呢?刘教授提出了“三步提问法”,第一步要明确我要研究什么,初步定下一个较宽泛的议题;第二步进行思考:该现象表现为什么?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这一结果,这些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三步就是研究的出发点。回答上述疑问,有助于解决现实难题或者理论问题。紧接着,刘教授让同学们讨论问题与意义的“四个象限”,大家都选择了“小问题,大意义。”刘教授以“中美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举例,以一个出口企业的数据变化来“以小见大”。进而引出了“楔子型写作”形态——“片面”而深刻,并与大家共勉。
讲座第二部分,刘教授分享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一个完整的结构不仅可以方便读者获取信息,也能够降低作者的写作难度。刘教授提出了“TAIMRD”结构,即“题目、摘要、背景、方法理论、结果与讨论”,并对每一个板块具体内容做了介绍,并总结写作是一个“沙漏”。具体来说,提炼问题是从大到小的过程,在进行一系列论证思考后,还要和重大问题关联起来,以小见大。
讲座第三部分,刘教授介绍了投稿的流程以及被退稿的几大原因,并总结了三点心得:第一,要遵循时间守恒定律,投稿前花的时间越多,稿件被接受的速度越快;第二,要和编辑保持密切交流,认真对待审稿意见,努力提高文章质量;第三,要意识到学术工作者和编辑审稿人的视角差异,力求找到文章在学术交流与出版之间的平衡点,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主讲部分结束后,刘军强教授与线上线下的师生做了深入的交流,并认真解答了大家的问题。最后,陈涛教授对刘军强教授的讲座做了简单总结,并邀请刘教授在疫情结束后到访河海大学,分享更多论文写作的心得体会。讲座在愉快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杨梓聪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