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22-07-06

202272日,“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成功举办,并于线上同步开展。本次论坛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社科处、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与河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论坛内容既包括水域治理、水灾环境治理的传统议题,也包括河湖长制、水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新进展。

河海大学校长徐辉教授出席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新华教授主持。河海大学副校长张兵教授简要回顾了河海大学环境社会学发展历程,并了介绍“水与社会”论坛的开展情况。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陈茂山主任期望本次论坛能探索涉水问题产生的社会机制及其问题,共同为水利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包智明教授宣布由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委牵头创办的《环境社会学》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中国环境社会学有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刊物,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参与了《环境社会学》期刊发布仪式。

主旨演讲由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施国庆教授主持。第一位发言人是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陈茂山主任,题目为《水利助推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力、潜力及实施路径》。首先,陈主任对21世纪国内外气候变化政策作简要回顾,指出双碳是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和重要议题。其次,陈主任归纳了水资源、水生态、水电和水利设施四大领域的重点工作,总结各领域的成绩,并分析各自的发展潜力。最后,陈主任提出要重点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水电开发利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低碳管理,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第二位发言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题目是《从冲突到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公园的制度逻辑》,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分析了不同层级政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在国家公园中的利益分配、冲突与统筹。苏杨研究员指出,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是生态保护区、还重叠着当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和经济空间,利益交叉复杂。需要从社会学角度进一步探索,兼顾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区内企业与民众的利益,从而阐释国家公园体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如何均衡各方利益,并进一步提高公民社会福祉。

第三位发言人是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晓云教授,题目是《水历史是什么与为什么:水卫生史分野的阐释》。郑教授提出水历史一门“关注水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构建过程中的角色”的学科,研究水在人类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从而把握水的人类文明史的宏达发展过程。接着郑教授以“水卫生”为例展示水历史的研究内容,介绍了水卫生研究的三个层面:水获得与净化、排水与污水处理、沐浴与水厕所,并分析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四位发言人是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信息中心执行主任Alex de Sherbinin教授,题目为《Modeling Future Climate Migration: The World Bank Groundswell Project》,主要内容为根据世界银行项目建立模型,以推测气候变化对移民行为的影响。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墨尔本大学地理学院的Mark Yaolin Wang教授,题目为《China’s New River Chief System: Its Water Governance Effects And The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关注的是中国的“河湖长制”治理效果以及随之兴起的相关研究领域。Wang教授介绍了了河长制设立的背景、职责以及部分学界研究成果,提出“河长制”发展重点在于“权力”和“专业性”。

在下午的议程中,大会分成六个分论坛,包括“河湖长制研究”、水域社会研究、“水治理研究”、水社会关系研究水灾与环境治理以及“人类发展与治水实践”,来自国内外众多高校师生进行了成果分享和交流。

论坛闭幕式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主持。陈阿江教授作总结发言,对与会专家表达感谢的同时,希望通过建设平台,增强学术交流。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蒲晓东对来自各主办单位、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的鼎立支持表示感谢。至此,“水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水与社会”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