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五十四期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牛津大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封小郡,做题为“临时工在中国:1949-2019”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沈洪成教授主持,众多高校的多位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封老师指出“临时工”这一概念具有时代性且存在两种操作化定义,不稳定劳动者与城镇雇佣劳动者。本研究主要关注城镇雇佣劳动者,这一群体中除了正式工就是派遣工与外包工,其中派遣工占据主要部分。
讲座第一部分,封老师将新中国成立前后劳动者的就业结构与生活状况进行比较,指出了中国经验的悖论性质:现代化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工作上仍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为此,封老师通过提出“不稳定劳工形成机制”分析框架,对不稳定就业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此框架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简化倾向,并且能够进行有力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稳定就业的性质与特点。
讲座第二部分,封老师通过介绍1949年前制造不稳定劳动者的制度,从而确定了分析起点。帝国时代已出现没有保障的雇工生活与用工二元制;明代已出现包买制(外包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出现了现代工商业部门与现代雇工,同时出现内包制,由此形成基本雇佣制度——工厂内部的用工二元制+包买制。
讲座第三部分,封老师介绍了当代的的不稳定劳工形成机制。这一阶段的调节因素包括在集中型和分散型工业化中摇摆的工业化策略、在提倡固定工和提倡临时工中摇摆的劳动政策、在控制社会和对抗官僚主义中摇摆的国家和社会关系。接下来,封老师具体介绍了1949-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三个时期的不稳定劳工形成机制。
最后,宋庆宇博士与多位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与封老师进行了积极且深入的探讨,沈洪成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讲座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潘恩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