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晚,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四十七期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张樹沁博士,做题为“技术机会获取与控制权交换过程——对网约车平台技术的互构视角分析”的报告。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毅杰教授主持,众多高校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王毅杰教授对张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各位老师、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了感谢,并对张老师的学术成果与贡献进行了介绍。之后,张老师开始了本次讲座的分享。
在第一部分中,张老师首先从技术变革与技术风险这一对张力出发,提出试图考察的两个问题,一是从行动者的视角考察网约车平台形成了怎样的技术机会,二是技术与社会是怎样实现互构的问题,为此,张老师聚焦了网约车车主和平台控制权交换过程。
第二部分,张老师介绍了文章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分析框架。技术的互构论认为技术与其使用者都存在着某些维度上的刚性与弹性,互构体现在技术与技术应用主体在刚性层面的非冲突与弹性层面的相容。在文章中,技术机会指的是一种机会类型,这一机会来自技术环境衍生的制度安排实现特定活动的可能性。技术机会获取过程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框架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同主体获取改善自身状况机会的路径问题。
第三部分中,张老师介绍了文章的样本情况。样本包括访谈的滴滴司机40人,专车、优享、快车、出租车、代驾等司机类型都有所涉及。通过与司机的访谈,张老师论述了应该如何成为滴滴司机,包括两方面,一是拥有技能,包括平台使用的技能和驾驶技术,二是拥有车,车可以是自有或是租赁。
第四部分中,张老师论述了平台的机会类型及其获取途径。机会类型包括四种:职业改善型、职业过渡型、锦上添花型、被动接受型。从互构视角审视上述过程,技术的应用主体从组织转变为个体,这时技术不再需要面对原先附着于组织或群体上的刚性 ,而是面对分散的个体的“刚性”,面对个体的技术只需要遴选出技术的支持者即可,技术通过自身的技术刚性建构了一种技术的社会情境,让个体来适配技术。
第五部分中,张老师介绍了司机与平台的控制权交换过程。基于滴滴平台四类服务的多维度比较,提出交换过程包括基于让渡控制权的收益提升、基于技术合约的组织管理、基于算法逻辑的平台在场。
随后,张老师通过技术创生情境中的技术机会、算法全面取代人的可能性、平台让渡自身控制权的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最后,王毅杰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与张老师进行了积极探讨,讲座在愉快的气氛下圆满结束。

(供稿:薛雨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