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号晚,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四十五期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宣朝庆教授,做题为“积极行动文化中的乡村建设传统研究”。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涛副院长主持,众多高校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陈涛教授对宣朝庆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对宣朝庆教授的学术成果与贡献进行了介绍。之后,宣朝庆教授开始了本次讲座的分享。
在第一部分引言中,宣教授指出了乡村建设研究的必要性,并回顾了重建乡村的传统以及重构乡村建设的脉络。此后,宣教授提出了知识分子何以,以及如何参与是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第二部分是对积极行动的概念进行文化阐释。宣老师在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积极行动,从阿伦特的积极行动者理论讲起,回顾了该理论的行动概念,指出人类的积极行动受到条件的限定。并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了比较,相比之下,阿伦特把人的行动放第一位,人的条件放第二位。在此基础上,宣老师指出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潘光旦的位育理论。位育的深层含义就是积极行动,改变环境,或者超越环境的束缚。积极行动的特征是创造力,适应力和意志力三者的合一,尤其是创造文化的能力。宣老师总结道人类适应环境并非消极顺应,而是展现出积极行动的方略。积极行动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一个新世界。
第三部分是关于积极行动的文化特征。宣老师从三方面展开介绍,首先从德性论方面来看,人可以被理解为世界和奉献社会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依赖于道德自觉意识。第二是关于君子人格理想,这些君子也是积极行动的角色集成。他们一般指道德修养水平很高的人,或者说全德之人。第三个方面是强调积极行动的心理动机与民族心理沉淀的忧患意识。
第四部分是乡建领导者的积极人生思想。宣老师主要讲述了梁漱溟和卢作孚两位。首先介绍了梁漱溟的积极人生思想,即主张重建积极的人生态度,梁漱溟的积极人生思想在不同时期也在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宣老师区分了内在的创造和外在的创造,并在“新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儒家人性论的内省直觉体认方法。接着宣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卢作孚的创造论,先是关于卢作孚的认识和评价,然后讲述了“创造论”的实现途径,即人的培养问题。宣老师把这两位乡建领导者做了比较,认为梁漱溟理论的创造力来源于现实,有经过自觉与自省的阶段,而卢作孚思想中的创造力源于时代精神,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构造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五部分是结语,宣老师认为研究重在强调中国积极行动的文化的特征,按照乡村建设的历史深化积极行动理论。乡村建设历史的发展就是中国人积极态度、积极行动的展现。此外,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所衍生出的积极行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文资源,不仅能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还能提高群众社会责任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被重视和重新发掘。
最后,陈涛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宣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讲座在愉快的气氛下圆满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顾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