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社会学论坛第142期邀请胡伟博士、谢生金博士做讲座

发布时间: 2021-12-03

2021121日下午2点,第142期“河海社会学论坛”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期论坛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办,有幸邀请到东南大学社会学系教师胡伟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师谢生金博士。会议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洪成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第一单元,胡伟老师作题为“从神、鬼、祖先的界限不明看家庭主义的弹性”的讲座。

第一部分,胡老师介绍了中国人信仰对象的分类,根据在房屋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中国人的信仰对象分为在屋中占据固定位置的神、在屋外的鬼和从屋外到屋内再走出屋内的祖先。除此之外,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屋户祖先”现象,作为一种界限不明的存在,胡老师抛出问题“屋户祖先”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二部分,胡老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进行了回顾,主要包括功利说、非理性说、相对说、固有属性说、结构张力说等五种解释。在胡老师看来,非理性说中体现的西方中心主义不符合中国实际,其它四说各有解释上的长处,但又相互矛盾。不过将这些解释吸纳综合之后,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即家庭的边界和财产权利,从而引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视角:马克思视角。从马克思视角来看,由于家庭边界被打破,产权矛盾产生,从而产生了信仰矛盾,信仰层面界限不明发生。而在现实中,有两类打破家庭边界的存在,第一类是“人”突破家庭边界,第二类是“财”突破家庭边界。

第三部分,胡老师以无锡个案为例对第二类的“财”突破边界进行了检验。明清时期,该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因此房屋易主频繁,导致了现实层面的界限不明。现实与信仰层面的界限不明相关,但两者是否为因果关系?这一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也是需要继续关注的。最后,胡老师将鬼、祖先、神与个人、家庭、国家相联系并进行延伸思考,进一步彰显了家庭主义的弹性。

讲座第二单元,谢生金老师作题为“在当代中国成为宫观道士的情境、动机与条件:以华南某宫观群为例”的讲座。

第一部分,谢老师首先借汪曾祺《受戒》中一句话引入中国道士的话题,提出“人们为何成为宫观道士”这一研究问题,从动机和条件两个方面划分了研究层次。随后他对当代中国道士的基本概况进行铺陈,分别介绍全真和正一两个道教派别。接着谢老师回顾了相关的文献,重点介绍了民间道士、宫观道士在人类学研究中的进展。

第二部分,谢老师进行了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介绍。在针对一个宫观群进行调查后,他同时在其他多点实施访谈与观察以确认现象的普遍性。其次,谢老师介绍了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正式道士和聘用道士及其他对象类别。在回顾了具体研究的过程后,谢老师详细阐述了成为道士的情境与动机。他特别指出,现今道士并非源于边缘或病弱人群,成为道士的动机亦不再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大量的个案考察,他发现追求尘世间的更好生活成为人们成为道士的重要动机。随后他指出年龄、身体状况、性别、技能和关系是个人成为道士的条件,其中关系为关键条件。

在讲座的最后,谢老师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将关系视角扩展到宗教学的解释。随后谢老师向与会者分享了年轻道教爱好者更多因无法成为大庙正式道士而在小庙发展的新现象,同时提示我们道士的职业化并不意味着其唯利是图,也并不意味着缺乏超越性体验。

论坛临近尾声,两位老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与会师生进行了讨论交流。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薛雨珍 陈奕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