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晚,第139期“河海社会学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陈航英副教授,开展题为“土客结合:资本下乡的用工机制研究”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王毅杰教授主持,多位师生积极参与。
陈教授首先从研究的缘起讲起。一方面,研究地点宁夏西海固是一个贫困、工商业不发达、但人口不少的地方,因此多数本地人更倾向于选择到银川、新疆、西安等地打工,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另一方面,蔬菜产业近年来在当地快速发展,“广州菜心”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蔬菜,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经济。陈教授发现菜场上存在两类劳力:外地劳力在市场上约占七成,且不需要监督,而本地劳力只占三成且需要监督。由此便产生两个问题:1、为何菜场雇佣大批外地劳力而非本地劳力?2、为何外地劳力不需要监督而本地劳力需要?接着,陈教授回顾了资本下乡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
随后,陈教授向我们详细阐释了菜心产业为何遭遇用工困境。由于菜心的高度市场化、没有机械化等特点,采购商往往要求每天稳定且充足的出菜量,以及菜心的品质要好、新鲜,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数量稳定且充足、有一定技能且适应不固定工作时间的劳力。然而,本应最经济的本地劳力由于更希望照顾自家农业和家庭生产,以及将菜场工作当作“兼职”,因此不能确保劳动时间的投入、缺乏劳动技能、不愿从事时间不固定的工作,养成“宁愿少得,也要顾家”的经济态度,在菜场负责人眼中就形成了得过且过、小富即安、做一天算一天的群体形象。当菜场和本地劳力的经济态度发生冲突,就产生了产业的用工困境。
在此情况下,既拥有专业劳动技能、又具有更高劳动效率的外地劳力被引进。此外,外地劳力的“经济态度”和自我组织与管理,与分包制、返工制的劳动管理体制十分契合。陈教授紧接着提问:那为何还要使用一部分本地劳力呢?
事实上,资本下乡及乡村产业发展总会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内部经营遵循产业逻辑,而外部环境遵循乡土逻辑。黄高县菜场就遭遇过乡土性问题。为了处理好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确保自身生产经营的顺畅,作为“外来者”的菜场不得不使用一部分本地劳力,并对其进行“巧妙”的工作安排,即将岗位要求低、劳力可替代性高的岗位安排给本地劳力,而要求高、替代性低的岗位安排给外地劳力。在核心工作岗位的外地劳力遵循产业逻辑,在边缘工作岗位的本地劳力遵循乡土逻辑,实现“土客结合”。本研究提示我们要将劳动力看作是“人”,注意其社会特征,关注产业逻辑的同时也必须关注乡土逻辑,关注农业经济性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农业的社会性。
最后,王毅杰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陈教授就与其他研究的相似性与不同点、今后的突破点、技术如何结合等相关问题与同学们做了进一步的讨论,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徐雨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