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上午9点,第138期“河海社会学论坛”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期论坛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办,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黄晓星作题为“城市变迁中的社区过程与治理议题”的讲座。会议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洪成主持,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第一部分,黄晓星副教授介绍了城市社区变迁的时代背景:2017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接着,黄老师抛出一个关键问题“在一个异质性、流动性加剧的社区中,如何完成治理的转型?出现什么问题?”由问题出发,黄老师提出研究该问题的几个关键概念:人口、空间、技术、组织与社会。具体而言,人口指的是社区中人员的构成;空间指的是社区的地理位置;技术指的是社区管理的方式,如大数据管理、网格化管理、智能门禁等;组织与社会指的是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生成、社会关系的运作。
第二部分,黄晓星副教授介绍了城市社区研究的范式转变:从“社会”范式转向“治理”范式。黄老师从滕尼斯和韦伯对社区的定义出发,引申出社区治理的社会学视角,从社区概念在中国的演变,引申出社区治理的治理视角。社区研究的不同范式,回应的是不同社会问题与社会需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概念中的社区回应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化等快速推进下社会关系的转变;中国“社区”的概念从认识中国的方式转变为基层治理的工具,替代“单位”而诞生。在城市国家战略层面上,城市发展往往强调国家-区域-城市的较大尺度,强调规划与发展,如开展社区等的建设,而社区层面则更强调基于人的微观或中观的尺度。
第三部分,黄晓星副教授介绍了城市异质性与城市社区变迁,提出中国城市社区概念需要回应的两重问题:其一,单位制转型承接了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其二,社会转型承接的自治和社会整合的职能。为了清晰地说明这两个问题,黄老师分享了广州D社区“信宜村”、东莞S和谐小区和广州L社区这三个案例并引申出一些讨论。
讲座临近尾声,黄老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及与会老师的提问,沈洪成老师对黄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童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