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下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社会治理”学术交流会暨第133期“河海社会学论坛”,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会议室和线上腾讯会议顺利召开。本期论坛由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江南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公管学院/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河海大学和江南大学的五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社会治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会议由江南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汪冬冬副教授主持。与会者不仅有河海大学、江南大学的师生,还有多位关心长江大保护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网友。
会议首先由河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兵教授介绍本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社会治理”主题讲座的初衷,表达了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随后,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作为第一位演讲者,分享了《民间环保组织重构多元关系的实践:一项案例研究》。他从环境研究趋势出发,指出当前环境治理研究的薄弱点并提出问题:面对差异化的利益主体,民间环保组织如何构建合适的话语策略?生成的话语策略在实践和重构多元关系上又具备何种功能?整个演讲分别从政府、企业、公众三种社会群体阐述民间环保组织实现“共情式营销”的社会互动策略,结合调查结果告诉大家民间环保组织是如何赢得行动空间和发展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这种策略性实践的意义:改变“环保小世界”突而不破的困境、推动政社和社企关系重塑、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进程。
第二位演讲者是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顾金土教授。他分享的主题是“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实践以及内在动力”。首先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特征,然后从国内外生态社区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生态社区建设的五大原则、三大任务和一大目标。在此框架中提出“(社区)内外、邻里伙伴、成员归属”三种生态社区建设主体关系和“生态情感、邻里激发、居民义务”三种内在动力。生态社区建设可以覆盖环保行为的求真、求善和求美三重意义层次,虽然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但也有经济利益、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强劲动力。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自然而然的渐进过程,需要环境意识、合理法规以及生态环保项目三者结合,以此激励居民参与生态社区建设。
第三位演讲者是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副主任陈文育副教授。她从网络舆情定义出发,提出了社会性事件对网络舆情的要求,总结出互联网时代“长江大保护”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常规化、规范化和体系化,这是要求也是挑战。政务新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中扮演着政民互动、内容表达、多模态及时传送和交流共享平台的角色。她总结了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演变路径,认为虚拟媒介是技术驱动下的未来趋势,提出在建设平台过程当中要注意多元关系网络连接,注意“1+1”大保护舆情的新认识、新挑战。
第四位演讲者是江南大学社会学系李娟副教授。李老师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农村养老社会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她先从农村社会化养老的背景谈起,指出城乡养老资源不平等的原因,并对比了政府转移支付、自我养老以及互助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局限。根据研究,李娟老师提出了“选择性福利制度视角的农村养老社会化思路”,即“大福利+小公益”的发展思路,明确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福利生产中的职责角色和提供方式。她特别指出,区县级地方政府作用比较关键,可以发挥平台作用,链接乡镇政府的资源需求以及市、省级政府的法律政策支持。精细化、明确化各级政府之间层级关系的同时也要结合“小公益”——村民自治力量的投入,完善农村养老社会化体系。
第五位演讲者是江南大学社会学系杨涛副教授。他从宏观角度讨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高质量治理以及基本准则。杨涛老师从社会福利治理谈起,认为它涵盖三方面内容:社会福利政策体系、社会福利供给体系以及社会福利行政,并结合中国实际给出更细致的划分,由此引出“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具体内涵。“高质量”社会福利治理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体现中国特色、政策制度体系完整、配套衔接完善、福利人群覆盖公正、福利水平合理、民生福祉得到有效保障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应符合公众对高质量发展的期望。
讲座之后,与会者就分享的相关议题踊跃提问,五位老师进行了耐心的解答。最后,顾金土教授对本次会议内容作了总结,感谢校领导、主持人和五位演讲者的贡献,高度评价与会师生的参与热情,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关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社会治理主题。大家纷纷对参加会议表达感谢,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杨梓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