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辉教授讲座: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 2021-11-09

2021115日晚,第132期“河海社会学论坛”采用腾讯会议的方式顺利召开。本期论坛有幸请到厦门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开展题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王毅杰教授主持,参会者不仅包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师生,还包括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师生。

会议伊始,主持人王毅杰教授对徐延辉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对徐教授的学术成果与贡献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徐教授开始了本次讲座的分享,她指出这项研究尚未成熟,希望在分享的过程中与大家讨论并继续完善。

首先在提出研究问题部分,徐教授通过“鸡娃”一词,对目前我国激烈的教育竞争进行了分析。教育问题的背后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徐教授便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了教育观念的分化和变迁。在本项研究中,教育观念指的是家长对儿童的行为品质和教育儿童的方式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并重点关注家长对子女未来品质的培养和期待。此外,在动机性假设和文化规范理论的基础上,徐教授认为家长对子女教育期待的变化导致了教育观念的变迁。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徐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即在市场化的作用下中国居民的教育观念更具有现代性了吗?并用现代理论和倒退理论指出改革时期的中国价值观有去传统化倾向以及中国社会观念可能会出现倒退。徐教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在市场化作用下,我国教育观念更倾向于现代性、更回归于传统性。第二个假设是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和底层阶级的群体相比,处于中上阶级人群的教育观念更为现代。

其次,徐教详细介绍了此次研究设计。选取了1995年到2018年第五期调查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旨在探讨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变迁,并通过多层年龄——时期——队列模型(Hierarchical APC-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s,HAPC-CCREM)对假设进行检验。

在结论与讨论部分,徐教授从结构性层面、个体性层面以及市场化竞争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一点是在结构性层面,转型初期居民教育观念存在短暂的倒退现象。但总体而言,在市场化的作用下我国居民的教育观念将逐渐趋于现代化。第二点是在个体性层面,市场转型对教育观念变迁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而言,高收入群体和低等教育群体更可能注重对子女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三点是市场化带来的教育竞争对个体的现代化教育观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家长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减弱。

讲座临近尾声,徐老师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耐心解答了大家的问题。王毅杰老师也对徐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指出徐老师在父母对子女品质培养这个领域有着重要的拓展。最后,参会师生纷纷表示了对徐老师的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顾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