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晚,第131期“河海社会学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开展题为“抗逆力社会工作实务:应对风险和提升福祉”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移民社会工作专委会理事长、河海大学王毅杰教授主持。与会者不仅包括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师生,还包括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河南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师生和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
首先,王毅杰教授对彭华民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对彭华民教授的学术成果与贡献进行了介绍。之后,彭教授开始了本次讲座的知识分享,她从社会工作者对抗逆力概念的思考出发,引出抗逆力社会工作行动目标是提升人类(服务对象)的福祉(well being)。结合联合国建立韧性社区的倡导以及韧性中国建设的宏观战略,她对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人类福祉(well being)的意涵作了五个方面的深度解析。
然后,彭教授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层面阐述社会工作应该如何来开展实践。她先阐述了抗逆力社会工作实务的宏观与微观意义,接着说明了抗逆力的概念类型、概念界定的理论视角,用自己主持的国际社区抗疫行动项目、困境儿童抗逆力项目鼓励大家要看到理念、沟通、适应性的重要性;提出从社会生态系统(SES)的广阔视角看待抗逆力,用三个核心要素细化家庭抗逆力、五个维度操作化社区抗逆力。强调社工要基于抗逆力前期研究和实务项目的经验,积极识别风险因子,基于对服务对象需要的评估,建立抗逆力提升服务方案,化解服务对象面对的风险,但不能单纯地把社工视为全能者。
在此基础上,彭教授通过亲身经历过的两个项目: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韧性(抗逆力)项目、基于韧性(抗逆力)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国际社区行动,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抗逆力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更明白社工要“高站位、远视野、从比较中学习和收获”的道理。彭教授的学术分享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怀与人文关怀,让我们看到了社工在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命运体构建中的重要意义,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最后,王毅杰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作了高度总结。与会师生围绕抗逆力、社工实务、社会工作者等相关议题踊跃提问,彭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大家纷纷对彭教授表示感谢,彭教授号召大家一起打开屏幕比心合影留念,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徐雨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