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至14日,河海大学社会学系2018级本科生暑期调查报告交流会在厚学楼举行。此次报告会共有24名同学进行分组汇报,14名老师参与评议。本次暑期调查报告会采用分组汇报的形式,每位报告人进行20至30分钟的口头汇报,汇报结束后同学自由讨论,最后由参评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第一组汇报于10月9日在厚学楼909会议室进行,小组邀请到沈洪成副教授、王欢副教授和施旖旎博士担任评议人。第一位同学胡宇洁以初中生接受教育规训的影响因素为主题,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参照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中“家伙们”和循规生的行为和文化选择,探究中国初中生接受来自学校、家庭等教育规训的影响因素。第二位同学李懿的主题为“谁说了算:高考填报志愿的影响因素”,她关注县城层级,探究高中生高考志愿填报的个人,他人以及生活方面的影响因素,探索高考填报志愿的决定权问题。第三位同学金典通过对几个农村中学的几位学生还有中学教师的访谈了解农村中学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参与的状况,并与城市家庭中的孩子教育的家长参与产生的“内卷”与“鸡娃”现象在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得出相关结论。第四位同学曲玫霖以国家出台关于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背景下,当前教育机构和是如何应对政策并做出反应为起点,研究我国的校外培训机构是如何发展演变至今的。校外培训班的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不同区域校外培训机构的差异是否会加剧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得二者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否也会受到影响。第五位汇报的同学刘明珠利用2018年cfps数据库,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老年人一般特征,包括人口社会学特征、代际关系特征及健康特征等,为后续实证分析家庭代际团结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奠定基础。
第二组汇报于10月13日在厚学楼409会议室进行,小组成员有张震、钟浩东、李芊趣、崔思瞻、古雨君,小组邀请到陈阿江教授、陈涛教授和邵占鹏博士担任评议人。首先,每位同学依次汇报暑期实践内容。第一位同学张震关注社区的垃圾处理现象,以X市的A、B社区为例展开调查,通过观察、访谈和文献的方法分析环保信号和社区垃圾分类效果的关系,发现社区、环保信号和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结构,并对调查过程进行反思。第二位同学钟浩东的汇报主题为“少子化的农村养老由谁来支持”,主要关注生育率低下与老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分析了当今居家养老的不足以及社会对养老支持的缺乏。第三位同学李芊趣的主题为“河长制的创新与困境——以F市SW社区为例”,她以志愿者身份于温州市大南街道绿色展厅内展开了参与观察和访谈研究,重点介绍了“双河长”模式的实施机制与内在关系,在流域治理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该制度实施的意义和影响。第四位同学崔思瞻以新冠疫情中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为例,对“这一群体受到何种污名”、“对这些污名的感受”、“谁在施加污名”等进行深入描述与话语分析,尝试为社会更具体地了解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理论指导的窗口。第五位同学古雨君的主题为“河长制中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现状研究”,她以无锡市滨湖区为例,探究公众对河长制的了解、参与、评价情况,发现河长制中公众参与存在缺失,并找寻背后的原因。会中,三位老师从专业视角对每位同学的报告都给予了针对性点评,指出研究报告应当将主题聚焦,选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切入点。
第三组汇报于10月12日在厚学楼909进行。小组成员有张心仪、龚宇、蒋雪矾、张薇、郑添。小组邀请到石德生教授、胡亮副教授、朱秀杰副教授担任评议人。第一位同学张心仪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反思三个方面对农民自媒体的个案调查进行汇报。在调查中对此群体的行为逻辑与从业动机有初步的认识了解以及分析这一自媒体形式走红的原因与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第二位同学张薇聚焦到农民工中的高龄群体,对三位符合条件的高龄农民工进行访谈,讨论工作情况、生活条件、社会福利等方面,并从宏观层面分析原因与特点。第三位同学蒋雪矾基于已有数据库,探究了影响农民工超时加班的相关因素及其心理行为后果,发现农民工的超时加班是个体与家庭因素、组织环境与管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会通过作用于农民工的超时加班选择、自愿加班选择来进一步显著影响农民工的经济生活满意度、公平认同度、健康状况与工作情绪。第四位同学龚宇通过实地调查,客观描画古镇镇灯饰产业集群的契机、发展和现状,挖掘其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社会性因素,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其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之路。对当前古镇灯饰行业发展面临的如“区域有名,品牌无名”等实际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对其特色产业的呈现,发现存在问题,总结发展经验,对“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的城镇化道路进行路径讨论。第五位同学郑添通过分享在江苏省泗阳县围绕人工湿地处理居民生活污水的创新治理方法所做的访谈、调查,分析了该污水创新治理机制对整个苏北地区的借鉴与学习作用。会中,老师们认真评议了每一位同学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应当把某一个点当作因变量,把其他当作自变量。因变量不宜包括的太多,否则会分散逻辑的指导意见。同时提议同学们在现阶段应当从小处着手,分析的现象越细越具体,也许会有越大的收获。
第四组的暑期调查报告会于10月13日在厚学楼909会议室举行,王毅杰教授、顾金土教授与武艳华副教授出席了此次报告会。第一位汇报同学吴张卓通过调查张氏族谱和对张氏宗族成员的走访,认为当前宗族文化存在代际差异和分化。第二位汇报同学李硕人详细介绍了“泥塑”这一小众文化,并且以男性凝视的视角分析出当前“泥塑”文化不仅是小众范围内的狂欢,也是女性性别意识的一种觉醒方式。第三位汇报同学胡麟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对白马藏族的基本信息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当地的灾害移民案例进行了分析。第四位汇报同学刘乐琦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对影响房屋拆迁征用补偿款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许雅忻同学由于部分原因不能参会,会后由武艳华老师对其进行指导。会中,三位老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报告都给予了针对性点评,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意见与建议。
第五组汇报于10月14日下午在厚学楼401会议室进行,小组成员有张茜、成苏琬、邓佳敏、王岚茜。邀请到张虎彪副教授和亓迪副教授担任评议人。第一位汇报的张茜同学基于大学生朋友圈的分享行为,从社会学的视角展开了研究。通过问卷法和个别访谈,分析大学生在朋友圈中分享行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第二位汇报的成苏琬同学调查了她家乡的特色企业江苏凤灵乐器。对于以凤灵为代表的当地乐器制造产业做了初步的探索性调查,了解到乐器产业的基本面貌,提出了今后想要调查的方向。第三位汇报的邓佳敏同学立足提升临终关怀服务现实背景,选取南京市M机构为例,以临终关怀服务为研究中心,通过对我国临终关怀制度建设情况、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状况及其对死亡文化的影响等内容的研究,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的制度建设、设施服务及其对死亡文化的深层影响等内容。第四位汇报的王岚茜同学以四川省广安市为调研地,对广安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展开研究,探究了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未来产生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本次暑期调查报告会不仅检测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同时展示了社会学“导师制”实施以来的重要成果。各参评老师认真评议了每位同学的调查报告,从多个角度给予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启发。2018级的同学们在此次报告会中受益匪浅,也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的开题方向,并为后期的田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018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崔思瞻、 胡宇洁、龚宇、胡麟、王岚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