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二十九期在厚学楼401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的副教授冯猛,做题为“乡政信息的社会化生产”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沈洪成副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冯老师介绍了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研究起源于冯老师在东北甸子镇的实地调查经历,他注意到了乡镇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土地测量,进而发现了地方社会关系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这一现象。冯老师从信息生产角度分析此现象,聚焦乡政信息生产活动,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不同信息流动场景中信息生产如何造成信息失真?二是信息失真的程度有何差异?三是为何会出现信息失真程度的差异?
讲座第二部分,冯老师对乡镇信息、信息生产、信息失真程度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乡镇信息是指乡镇范围内实施公共管理和地方治理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生产是指基层政府收集、加工、传递信息的活动;信息失真程度是指经过生产环节,基层政府传递给外部的乡政信息与搜寻到的初始信息已经有所不同,以初始信息为参照,输出信息与初始信息偏离的程度。其次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搜寻理论和政府行为假定理论。接着冯老师以甸子镇向县政府提交的一份汇报材料为例,分析了信息的可识别程度,并继而讲述了讲述了甸子镇里“良种补贴”、“油田占地”、“承包纠纷”三个案例。
讲座第三部分,冯老师从信息链模式出发,提出了乡镇信息生产的社会化视角。冯老师将关系远近作为信息生产差异的解释因素,并用“社会交往距离”表示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主体间的关系差异。同时,冯老师提出如果信息生产能够带来增量利益的话,那么利益受损者将对基层政府实施监督并对其施加压力,即外部压力。社会交往距离框定了信息生产的偏离方向,外部压力影响基层政府对信息真实性程度的调整,二者共同塑造了乡政信息的最终形态。
讲座第四部分,冯老师回顾了土地测量中的信息,一是土地面积的信息;二是土地附着物的信息;三是测量范围的信息;四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信息。接着冯老师根据甸子镇中土地测量信息失真现象,提出了四个解释命题,并进一步总结了信息失真的解释机制。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进行积极的互动,并以热烈掌声感谢冯猛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相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