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越博士讲座:养老院里的年轻人:自我、田野与写作

发布时间: 2021-05-15

2021511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二十八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请到东南大学博士后吴心越,做题为“养老院里的年轻人:自我、田野与写作”的主题讲座。本期论坛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王毅杰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第一部分,吴心越博士首先对自己的学术之路进行了回顾,讲述了自己读博的心路历程,同时介绍了自己在进行研究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做博士论文时,经历了多次的选题变换。回顾曾今失败的田野,吴心越博士认为,做研究有时候还是要相信感觉。随后,她引出自己所做关于养老院的研究,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困惑,即,周围很多老人宁可“死在家中”也不愿意去养老院。这一困惑让吴心越博士产生了想要了解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年人,生活是什么样的。

    讲座第二部分,吴心越博士着重分享了自己记录田野笔记的心得以及部分笔记内容,她认为深入田野现场需要“随手写,随手拍,每天整理”,同时也要学会联想碎片,记录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吴心越博士建议在进行田野工作时,要主动参与观察,不要简单的做个资料收集者、冷眼旁观者,只有自己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才能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有所把握,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理解和体验。随后,吴心越博士总结了自己在进行博士论文写作时,是如何将发散性的思考收束成最终的论文。尤其在面对田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她认为我们需要将问题聚焦,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从而在研究领域中寻找坐标。

    讲座的第三部分,吴心越博士讲述了自己时是如何将获得的经验材料与理论融合形成最终的文章。其中,她着重介绍了自己将研究内容中“肮脏”以及“肮脏工作”理论化的过程,并以“肮脏”为线索,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回顾自己的田野历程,吴心越博士借用《田野的技艺》一书中的一段话进行了总结——“田野,其实是一种理解的过程: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自己”。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众多师生与吴心越博士进行了互动问答,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吴心越博士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邢小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