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建教授讲座:项目制研究与基层治理问题

发布时间: 2021-04-20

2021415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二十五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家建教授,做题为“项目制研究与基层治理问题”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沈洪成副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陈家建教授提出疑问——如何去理解现在的中国社会?他指出,我们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逐步进入到对政府国家治理种种问题的关注,而项目制就蕴涵着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同时项目制还可以观察基层治理。接着陈家建教授就提出了研究背景,即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之后在整个国家治理之中,财权在逐步上收,但是事权还是在地方政府进而导致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加剧,并且越到基层政府差异越大。上面钱多事少,下面钱少事多,这就必然需要一套自上而下的财力转移体系。国家为实现资源的分配开始实行转移支付,项目制就是其中的核心,并且围绕项目制设计了一整套治理机制

讲座第二部分,陈家建教授在分析完背景后,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即如何通过项目实现资源的再分配?项目化治理在基层的实施效果如何?什么因素影响了项目的分配机制?随后,陈家建教授提出了既有研究的论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项目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在教育方面、基础设施方面,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项目制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因为有些学者观察到越是有钱的地方项目越多,没有钱的地方反而没有办法获取项目资源,由此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由此,陈家建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即项目资源是如何配置的,是均等化还是两极化,影响因素是什么?

讲座第三部分,陈家建教授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数据资料包括CGGS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调查数据,以及民政部统计的全国村委会和居委会的数量,因变量就是项目和专项资金,自变量就是社区,并提出了均等化和两极化这两种假设。陈家建教授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项目分配是西部最多,中部最少,东部略高于中部,城镇项目多于农村。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均等化和两极化同时存在,均等在宏观层面,即区域,省际,城乡,而两极化多在微观层面,即社区,县乡。由此陈家建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项目分配的双重效应”即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不完全一致,地方政府会用管理目标替代政策目标,并通过小额贷款和果树种植的案例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指贷款给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风险小,实施速度快,与此类似,果树种植在贫困山区项目实施难度大,成本高,但是在一个村集中打造种植园确容易验收。由此判断,管理目标的管理难度越大,越容易实现目标替代,即存在压力性体制,一层层往下加压,层级越多压力越大。在此基础上,陈教授提到了我国存在省直属县,根据逻辑推理提出假设,即在同样制度条件下,因为层级管理压力小,省直属县在项目分配中,相较于非直属县较少出现两极分化效应,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这个假设是具有普遍性的。最后,教授就国家如何更好地设计管理体制,让政策更好的执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大家可以进一步展开研究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陈家建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并以热烈掌声感谢陈家建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邢小龙、刘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