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二十四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杨渝东,做题为“难解的对立和难归的乡愁——韩国老华侨的华族认同与实践”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胡亮副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的第一部分,杨教授首先介绍了他进行这一研究的背景。接下来杨教授介绍了关于研究主题的学理探究:第一点是韩国老华侨群体有比较多的特殊属性,这些属性能否使得他们的海外经历有较大的特色,可以和其他地域的海外华人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第二点是“华性”并非是理解海外华人华族实践的唯一可能的路径。
讲座的第二部分,杨教授对其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首先杨教授对韩国老华侨进行了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因故留在韩半岛的中国人。这些人大多数无法回到中国大陆,他们及其后代便被称作“老华侨”。接下来杨教授介绍了老华侨的形成过程:大多是从山东胶东半岛、青岛到韩国仁川登陆,然后到平壤和汉城(首尔)。之后便形成了各种社会团体——华侨协会、商会、报馆、华侨学校等。杨教授总结了这些老华侨群体的特点:第一是族源较为单一(山东省移民占95%);第二是回归突然被中断(都有至亲留在家乡);第三是政治身份置换;第四是自我认同一致(中国人认同强烈);第五是代际经历(大多数繁衍了三代人)。接下来杨教授介绍了族群形成的几个阶段,以及这些老华侨复杂的社会身份,他们不能办理护照,人在韩国却没有韩国的身份证,也不能办理韩国护照。正因为有这样“空心化”的身份,华人的认同在代际上出现了转变。1992年中韩建交,以及两国经济、人员往来加强之后,华侨新生代(1970/1980出生的人)开始融入韩国主流社会。新的一代(2000后)分不清是哪国人,只要学习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了。
讲座的第三部分,杨教授用“难归的乡愁”来形容这些老华侨群体对中国的复杂感情。“实践性的亲属关系”无法支持他们的回归。阶层和财富的差距,使得他们成为家乡亲属提要求的对象。下一代与家乡和亲属的感情距离很远。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杨渝东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并以热烈掌声感谢杨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童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