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二十三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广州大学的谢爱磊副教授,做题为“文化边界与“能力所及”——精英高校农村籍学生社会能力的自我建构”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沈洪成副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第一部分,谢爱磊副教授首先对当前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得经济持续增长,但社会不平等状况加剧。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系统扩张,高等教育机构和本科生规模不断增长,但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因此,2000年以来国家推进城乡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谢爱磊副教授认为更好的社会流动机会是更多地精英高等教育机会,相当的学术与社会体验和相当的学术和社会成就三者的有机结合。但在学术与社会体验方面,根据众多研究报告,农村籍大学生存在许多不同的表现,甚至还会有文化自卑,煎熬与位置焦虑等更复杂的体验。由此,谢爱磊副教授引出讲座议题——进入精英高校的农村籍大学生的体验及其社会成因。
讲座第二部分,谢爱磊副教授首先对文献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包括社会流动及精神代价及精英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学生。随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文化资本与社会能力的自我认知。其中,谢爱磊副教授提出“误认”的概念,即文化资本常被误认为“能力”。这可导致弱势群体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消极认识与自我社会排斥。接着,谢爱磊副教授详细解释了研究数据的来源以及自己运用的分析方法,他通过pps抽样以及目的性抽样进行了量化数据分析。
讲座的第三部分,谢爱磊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发现,他发现很多农村籍大学生感觉自己缺少特长,同时,对刚入校时是否参加或者如何参与各类学生组织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参加学生组织的意义。在参与社交时会存在自卑、自我否定、自我社会排斥等种种状况。随后,谢爱磊副教授通过大量实例以及量化数据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加以印证。 最后,谢爱磊副教授进行总结:农村籍大学生在谈及是否参与各类学生组织或自身的社交活动时,普遍提及自身家庭早期文化资源投入的欠缺;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大学生在刚入校时对是否、如何参与和参与各类学生组织的意义没有特别清晰的认识;由于自认为缺乏被认可的“知识”和“文化技能”,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学生普遍提及感到“自卑”,倾向于对自身的社会能力进行负面评价;由于否定自身的社交能力,接受访谈的农村籍学生会倾向减少在非学业领域的探索。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谢爱磊副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并以热烈掌声感谢谢爱磊副教授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邢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