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博士讲座: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困境

发布时间: 2020-12-27

20201224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二十二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陆远博士,为我们作题为“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困境”的主题讲座。王毅杰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公共管理学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陆远博士首先向我们点明主题,并讨论了研究学术史的意义所在:研究学术史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我们究竟将这门学科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知识工具,还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智慧。接着,陆远博士以费孝通先生的困境为引,阐述“胜利的失败者”和“失败的胜利者”概念,点出社会学“补课”之路道阻且长。此外,陆远博士还结合了当下疫情状况中民族国家体现出的的本位主义,指出费老的经典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当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讲座第二部分——“内外交困:社会学的困境”。陆远博士首先肯定了当今社会学发展的繁荣,但也同时指出,这门学科进入中国百余年来,无论在学生规模与引领社会思潮方面,还是在这门学科的国际声誉方面,在20世纪上半叶都迎来不止一个“高光时刻”。同时,社会学者在面对学科地位变化方面的自主性和行动力仍有待加强。陆远博士还援引了费孝通先生所述近代社会学研究的特点,即三条碰不上的平行线,经院理论、实验区的调查、社会主义者教条性的实践,它们之间彼此并不相交。这也造成了社会学研究工作推进的较大障碍。

第三部分,陆远博士通过叙述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学家及社会学学科发展脉络,为我们揭示了上述困境的具体表现形态。随后他进一步阐述了在这些困境的背后涉及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不同力量和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争论,包括一种外来的思想体系如何在本土语境中选择发展路径的问题,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功与传统理论的危机,包括中国高等教育从学习欧美模式到学习苏联模式的转轨,包括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国际政治的格局,也包括了个人社会行为与思想史的关联。

接着,陆远博士为我们介绍了学科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制度精神、人文理念、普遍原则、操作细则、制度结构、研究者、研究计划与课程设置、学术流通与评价体系、资金与其他支持等。在此基础上,陆远博士将20世纪上半叶2050年代分期,分别梳理了各个时期社会学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与机构。其中,20年代的燕京大学与吴文藻,上海大学与瞿秋白;30年代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陈达,潘光旦;40年代中央大学的孙本文与延安中央研究院的张闻天;1957年的“反右运动”与费孝通最具有代表性。一代代社会学者对学科核心关切、学科建设思路与方法论等方面作出的探索对于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讲座的最后,陆远博士再次总结早期社会学的困境,分为内外两部分:在学科内部,困境主要为专业化与边缘化之间的困境,以及科学主义话语的困境;在学科外部,最主要的困境是民族主义与社会学西方背景之间的张力等。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根据讲座内容与陆远博士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讨论内容包括社会学建设中历史视野的重要性,学科史文本分析的技巧,以及不同专业场域中重要人物与学科建设的特点之间的关系等等。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陆远博士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吴晓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