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二十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南京大学的方长春教授,做题为“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逻辑、程序及案例解析”的讲座。论坛由社会学系王毅杰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的第一部分,方长春教授以科学与科学研究为主题,向大家提出疑问,什么是研究?并对此进行解答,研究就是探寻未知,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有两点,第一点是研究对象不同,自然科学发现的是普适性规律,社会科学发现的是折扣的普适性和文化差异。其原因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客体关系不同:自然科学主客之间没有互动,社会科学主客体有互动性和反应性,这些都是对客观性、真实性的挑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第二点区别是认知及其表达的差距,自然科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确定的,社会科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情境的。自然科学用能指表达所指,但在社会科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离不开情境。
讲座的第二部分,方长春教授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在方法论层面,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在研究方式层面,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是定量的,实地研究是定性的,非介入性研究定量或者定性。在具体方法与技术手段层面,有访谈、观察、实验技术、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等。
讲座的第三部分,方长春教授着重分析了实证研究的基本逻辑和定量研究的基本程序。实证研究的逻辑是提出问题,通过逻辑分析提出可能的答案,寻找经验事实来验证所谓的答案,最后回答问题。定量研究的基本程序有四步:第一步是提出研究问题或者明确研究问题。第二步是围绕研究问题与答案,提出研究假设(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第三步是寻找经验资料,将假设中的概念度量出来。第四步是运用经验资料验证预设的答案,借助统计分析来验证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如假设所述。其中第一、二步是逻辑的,第三、四步是实证的。
讲座的第四部分,方长春教授分享了一些关于定量文章写作的经验。在提出研究问题方面,要宽切入、点落地,做到这一点要有专业的敏感性、学科视野和学科想象力。学科视角需要长期的积累,寻找属于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兴趣要同时具备时间上可延续和空间上可延展这两种特征)。假设的提出要从理论、已有的研究、经验和常识展开。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假设是个“假问题”以及研究假设的碎片化是逻辑部分常见的错误,错误的本质是研究问题不够聚焦、缺乏问题意识。在文章总结与讨论方面,要点入手、面展开。
讲座结束后,众多师生根据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与方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方长春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童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