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119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王晓毅研究员,做题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以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同时举行,河海大学社会学系陈阿江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王晓毅研究员以一篇介绍德国农业的文章为引,介绍了德国的农业发达具体表现在高度的机械化和集约化,劳动力较少,即“工业化农业”。随后王老师提出疑问,德国农业能否成为中国农业的标杆?并进一步阐述了“工业化农业”这一概念。
讲座第二部分,王晓毅研究员首先讲述了“工业化农业”的逻辑:1.环境的人工改变。研究员以西藏为例,比如在西藏的一些地里有石头,这是人为放置的,这石头可以保水,减少水分蒸发,也可以保温,之后又引进了塑料大棚,后改为引进玻璃大棚,但经常被冰雹打碎,现在西藏已经建起了非常现代化的暖棚;2.以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劳动和可再生资源。王晓毅研究员举例,在上个世纪,四川的一些生产大队会为了争夺城市的掏粪权而互相打架。因为这些粪便拉回到村里就是最主要的肥田的肥料,一些地区还会在冬天一些绿肥。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化肥开始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中的原料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它不断代替自然肥料,这即为第二个特点;3.农产品专业化和全球市场。21世纪之初,开始出现“一村一品”,这一轮精准扶贫之后,很多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一种地方特色,一个县或一个区以一个产品主导,当这产品越来越单一,那产量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市场就会延伸的越来越好,甚至会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4.农产品的工业驯化。研究员以加州的一种小西红柿为例,这种西红柿经过不断的培育,变得味道没有那么好,但却更适合机械化种植和采摘和长途运输。
讲座第三部分,王晓毅研究员讲述“工业化农业”的内生环境和社会问题:1.过度的消耗资源。就比如华北地区的农业长期缺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变造成的;2.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里提到西北一些地区实现了养猪的规模化,但对排泄物无法有效处理,造成了大量污染;3.食品安全问题。这个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4.人口外流和生活空间的消失。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他们出去是认为在农村的生活没有了意义,甚至连找个对象都很难,人口外流导致村庄社会结构的变化。
讲座第四部分,王晓毅研究员简述了农业的三次革命,即农村人口外流,农业机械化,生物科学的进展。三次革命,西方的发展战略已经存在很多问题,中国必须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在此,王晓毅研究员提出另一种道路选择: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这一道路的实现有许多工作要做:1.城乡一体化和双向流动。实现这一目标,既不能存在不给予进入城市的农民相应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也不能一概保护农民利益,阻止城市人进入农村,而是要实现城乡的自然流动;2.重建农村生活空间。即农村要给予很多生存机会,农村的整个就业结构是要复杂的;3.重建多样性。他认为,我们在农村建设中必修要考虑如何使农村变得多元化,让人们以怎样的方式生活下去,是我们要考虑到的。但在工业化下,农村应该是趋向单一的,那我们就会有一个选择,就是超越我们过去一直在走的工业文明的路子,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的状态。最后研究员以德钦为例,讲述德钦很多人都在农村工作,而且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这是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启示。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与王晓毅研究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并以热烈掌声感谢王晓毅研究员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邢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