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一十八期在厚学楼90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有幸邀请到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卢春天教授做题为“社会学视野下中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的讲座。河海大学社会学系陈阿江教授、王毅杰教授、陈涛副教授、张虎彪副教授以及众多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卢春天老师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回顾了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和利用的过程,自然资源危机及其引发的环境“蝴蝶效应”给全球各国带来了发展难题,各国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始强调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在自然资源领域推动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接着,卢春天老师明确了这篇关于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展望的文章主要是想探讨以下问题:如何看待自然资源治理演进背后的社会逻辑?什么样的自然资源治理模式能适用于中国现实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在治理实践中基于现实而又克服不足?
其次,卢老师在研究现状部分回顾了国内学者关于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认为以往学者在划分细节上比较粗略,更多采用的是管理学或政治学视角,缺少社会学视角,尤其是环境社会学和自然资源社会学视角。因此,卢老师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使用了卢曼的系统视角来研究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演进及逻辑,考察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中各个功能系统的运作机制和动力机制,同时运用了社区的视角研究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未来发展。卢老师通过对1949年至今的政策文本和学术文献的追溯,梳理政府自然资源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包括法律手段和制度手段)、治理组织这五个构成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
接着,卢老师基于第一个研究问题梳理了建国以来我国自然资源治理的演进阶段及其对应模式,主要有五个阶段,分别是1949年-1977年统治型治理模式、1978年-1987年管控治理模式、1988年-1997年管理型治理模式、1998年-2017年引导型治理模式以及2018年至今统筹型治理模式。卢老师详细的从划分截点、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法律手段、制度手段、治理组织、反映实质介绍了这五个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具体内容。
在“如何解释不同阶段自然资源治理模式演进的逻辑”这一研究问题的回应中,卢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公众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转变;在公众自然资源观方面,呈现出从注重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到其社会属性、生态属性的综合;在治理主体方面,随着市场和公众力量逐步进入自然资源治理框架中,发生了从“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到“上下互动”的多主体协同发展的转变;治理方式方面,是从“命令控制”到“行政管控”到“宏观管理+经济刺激”再到“规范监督+经济刺激”的发展。卢老师接着提出了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治理模式的不足及其解决路径。路径主要有坚持并维护政府的治理主导路径责任和“元治理”角色;完善并落实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顶层设计;培养并积累社区共管模式的实践经验,强调发展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讲座最后,卢老师进行了总结和拓展。他提出我国的整体社区力量过于疲弱,相比政府更不足以支撑起所有管理工作。政府主导下的统筹型治理模式是目前主要发达国家采用的模式,卢老师接着提出了思考,我国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模式是否还有别的路径?
在本次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卢春天教授为众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刘静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