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下午,第二届“河海、东大、南航三校社会学论坛”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909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很荣幸地邀请到来自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三个学校的青年教师对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展开汇报讨论,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讲座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王毅杰教授主持。第一位做讲座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专业贺莉博士,她的讲座题目是“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首先,贺莉老师阐述了研究背景,指出当前已形成了“9064”、“9073”和“9055”等养老服务格局。接着,通过SWOT模型分析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S是优势,瞄准老年人群的现实需求,提供个人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为传统养老理念赋能,对相关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增强老年人的自主性,关注老年人的非物质需求;提升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养老服务成本,规避机构运营风险。W是劣势,当前政策保障有待完善,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养老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服务队伍;“互联网+”养老的融合度远低于其他行业,目前互联网技术嵌入度较高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方面,精神慰藉方面受限;智慧养老产业环节之间各自为政,非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加剧养老服务资源的碎片化,原本意图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养老资源的碎片化问题,却又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数据共享问题难以解决。O是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T是威胁,老年人的群体特征限制了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企业运用模式不成熟,缺乏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存在“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相关的政策落地有难度;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涉及到法律、隐私和伦理问题。
最后,贺莉老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一是要加大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通“最后一公里”;四是提升人们对智慧健康养老理念的认知水平;五是加强信息安全监督管理。
第二位做讲座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专业武小龙副教授,他的讲座题目是“城市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共治逻辑”。首先,武小龙老师讲解了问题提出与研究进路。当前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与基层治理中新问题频发,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是国家政权建设、实现社会整合,“社区—网格”成为了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新的治理单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区网格化管理是遏制疫情扩散的关键因素。
接着,武老师阐述了“网格化管理”的含义与初衷,描述了从政治学的角度、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和其他角度的对网格化管理的研究进路。然后,武老师以江苏省N市S社区为案例,分析了S社区的基本情况与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而提出了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党政嵌入、技术下沉与网格共治的内在逻辑。第一是红色联盟,即党建嵌入引领城市基层网格治理的;第二是技术下沉,即推动基层网格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手段;第三是联动共治,即“1+X”的网格治理共同体。然后,武老师阐述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实践限度与现实张力,包括权力下沉与社区自治的张力,有限动员与任务加码的失衡,简约高效与职能重叠的冲突,联动共治与部门分割的悖论。
最后,武小龙老师做了结论与讨论。主要结论是城市网格化管理主要遵循党政嵌入、技术下沉与联动共治的内在逻辑,即党委领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共治,但依然有一些限度和张力。讨论了实践中的潜在风险,一是可能引发基层网格干部“选择性执行”的倾向;二是可能诱发基层网格人员“变通行为”的发生;三是党政主导下的网格化管理可能引发“高成本”的后果。
第三位是做讲座的是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叶茂鑫博士,他的讲座题目是“灾害与不平等:社会脆弱性视角下自然灾害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及其差异性”。首先,叶茂鑫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自然灾害如何影响个人层面家庭收入,二是自然灾害如何通过社会脆弱性影响家庭收入不平等。叶老师通过自然灾害会通过工作单位、家庭迁移和个人健康影响个人工作,进而影响家庭收入的过程提出自然灾害会减少家庭收入这一假设。
接着,叶茂鑫老师阐述了灾害的社会脆弱性的概念和年龄、人种、社会经济地位三个灾害的社会脆弱性的具体属性。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与低年龄人相比,自然灾害对家庭收入的减少性影响在高年龄人中更为强烈;二是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相比,自然灾害对家庭收入的减少性影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中更为强烈。叶茂鑫老师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政统计年鉴》、CGSS、CSS等数据,选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一是自然灾害的发生会整体性地减少我国公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二是减少性影响在各年龄和职业人群中有所不同,其中,老年人和工农职业人群受到灾害影响后收入减少程度相对较高,而年轻人和其他职业人群受到影响较低;三是自然灾害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的确最终会导致宏观层面收入的不平等。进而提出了两点讨论,一是工作变量是自然灾害影响个人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自然灾害会增加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的家庭收入。
第四位是东南大学社会学系朱雯琤博士,她的讲座题目是“权力理论中的道德转向:从中世纪的忏悔技术到近现代的精神分析”。首先,朱雯琤老师阐述了权力与身体,讲述了身体社会学中的权力要素,家庭、军队/学校、医院/监狱、国家中的权力要素。然后,分析了涂尔干对道德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化将“是”与“不是”转变为“对”与“错”,通过一系列情感转换,完成认识错误、修正错误、下不再犯的过程。接着,朱雯琤老师讲述了忏悔与精神分析两种道德化技术,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得出了道德化进程在身体技术中逐渐形成,从认识论到情感,逐渐完成对个人的诠释和塑造的结论。最后,朱雯琤老师展望了未来道德化的发展,并提出要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危险,从实践中发现权力的对抗。
第五位是河海大学社会学系邵占鹏博士,他的讲座题目是“全视监控下网商之间价格战的形塑机制”。首先,邵占鹏老师陈述了研究问题,即在以电子商务为集成应用的新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作用下,网商之间的价格战陷入到了何种境地,其中的形塑机制是什么?价格战是在多大范围的空间中发生的,其中空间层面的结构与机制是什么?邵占鹏老师分析了全视监控概念的由来,并重构了“全视监控”的概念:不但多数人在观看和监视多数人,而且这种观看和监视正在被应用于商业竞争和资本积累的逻辑中。
接着,邵占鹏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分析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全视监控的总体进程。然后陈述了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据此,邵占鹏老师提出了消费者与网商之间的“见”与“不见”和网商与同行之间的“见”与“不见”。最后,提出了几点结论与讨论。一是全视监控下电商平台中多数商品类目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并分析了其原因。二是全视监控的空间结构与机制给网商们构建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权力与资本之网,想要跳出价格战的困局是非常困难的。要实现完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重塑,网商要注重全视监控,同时自建平台实现全视监控。
最后一位是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宋庆宇博士,他的讲座题目是“趣缘群体的在线交谈模式:参与式观察和社会网络分析”。宋庆宇老师指出,信息社会中网络趣缘群体是网络社群的主要形式,疫情期间,网络与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日常互动的重要媒介。但现有的研究很少关注线下社会因素与线上互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关注网络社群内部互动的机制、网络社群结构的演化机制。
接着,宋庆宇老师提出了三个假设,一是社会属性假设,社会因素影响在线社区参与者的策略;二是时间效应假设,即近因效应,成员的会话会引发其他成员的回应;三是空间效应假设,社交工具能够消除空间距离的限制。他指出,微信群存在着许多特征。微信是线下社会与线上社会之间的连接口,复制、传递、表现与促进着线下的连接;社会关系与资本可以从线下社会转移到线上社会互动;信息只在共同的朋友之间共享,不向公众开放;微信既没有建立一个完全脱离线下世界的新领域,也没有好友推荐系统。宋庆宇老师选择一个长跑爱好者微信群进行研究,对微信群中半年的10838条聊天记录进行编码,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关系事件模型、ERGM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数据,得出了现实社会中的因素对趣缘社区的互动有影响的结论。在时间效应上,近因效应对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都有很强的影响;在社会属性上,同质性对于网络群体中互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领导-成员之间更倾向于在群体内交流,可能存在私下或者其他群的交流。空间效应,年龄、专业等社会属性效应有待后期研究论证。
每场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都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场老师、同学们都收获颇丰,并以热烈掌声感谢三校老师为众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相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