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社会学经典读书会第五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 2020-11-11

20201110日下午两点三十,河海社会学经典读书会第五期在厚学楼401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的选书为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报告人分别是蔡颖泠、李汀、俞静三位同学,邀请到张虎彪副教授、沈洪成副教授作引介人,博士研究生杨兴鑫,硕士研究生张晓芸作评议人。此次读书会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党支部主办,《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具体承办,2019级社会学本科生白静艳主持。

张虎彪老师首先对本书的内容与意义做了简要的引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作为涂尔干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并结合自身调查的经历,阐述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沈洪成老师从经典读书会的目的、本书的整体框架、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三个方面对读书会做了引入。并指出阅读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塑造思考社会学问题的能力。

第一位汇报人蔡颖泠认为涂尔干采用的社会学方法论,可以避免研究者主观视角产生的错误。接着她着重讲解了涂尔干对泛灵论的反驳。涂尔干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某种现实的观念可能并不来源于这种现实,这需要我们澄清自己在思考时的预设。最后蔡颖泠同学表示,涂尔干关于“知识范畴来源于社会”的观念给了她很大启发。评议环节中,杨兴鑫认为,整个汇报偏重于涂尔干的方法论,可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本书内容进行反思。张晓芸则就读书的方法、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二手资料的可靠性三个方面发表了看法。张虎彪老师、沈洪成老师则与蔡颖泠同学探讨了其汇报的侧重点“知识社会学”。

第二位汇报人李汀从涂尔干与莫斯、康德的关系的角度解读了本书。她认为,涂尔干受康德“先验论”的影响,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知识与范畴的来源。涂尔干对最原始的宗教的分析是一种“推原”的方式,有还原论的色彩。她还引入了莫斯的作品,对物质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李汀同学指出,图腾形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借此组织起来的人和社会。诸位评议人纷纷表示,李汀同学的角度十分新颖,体现出其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张晓芸提出,涂尔干所言宗教与儒家学说是否是同一种意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杨兴鑫认为,涂尔干的方法更多应该是一种“简化”的方法。他还提出,技术进步会使社会产生新的“道德力”,这一点上我们不用太悲观。接着,沈老师、张老师与李汀同学就康德与涂尔干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

第三位汇报人俞静从宗教学的三种研究视角谈起,发表了如下观点:涂尔干的研究兼有宗教人类学与宗教历史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三种研究方法的应用;神圣与二元的对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的;“距离”对神圣与凡俗的划分很重要,可以从戈夫曼“拟剧论”的角度探讨宗教;宗教的本源是否应该被追溯到集体欢腾时的心理感受层面值得质疑;涂尔干过分强调宗教的正功能而忽视了一些负功能。最后俞静同学指出,如何在社会发展中维持宗教与科学的平衡值得深思,她认为神来源于社会,只要有社会存在,世界就不会被“祛魅”。杨兴鑫就汇报中的两个关键点:拟剧论与宗教的区别、群体中情绪的相互感染进行了评论。张晓芸则指出,涂尔干受到过心理学的影响,他的观点与他的知识框架背景是分不开的。二位老师指出,戈夫曼与涂尔干有同也有异,他们是在不同的层面谈论仪式。

本次读书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给了同学们一个研读社会学经典书目、交流彼此心得体会的机会,让大家得以在阅读、思考、倾听、表达中拓展思路,加深对社会学经典文本的理解。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徐婧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