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下午,河海大学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一十四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汪建华副教授,做题为“地方工业发展与劳工关系”的主题讲座。讲座由王毅杰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汪建华副教授以个人经验研究为出发点,对比了中西方劳工运动形成的差异,阐释了中国劳工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研究劳工关系视角的转变过程和原因,并引出了他现阶段关注的重点——地方工业发展与劳工关系。他认为,目前国家的治理方式与背景促成了劳工关系的转变,同时,从收集到的经验材料看,近十年来珠三角与内地城市的劳工关系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差别。随后,汪教授介绍了学术界研究劳工关系的三个视角,并指出“治理视角”对于理解研究我国的劳工关系最为重要。
讲座的第二部分,汪教授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的三对关系进行了概述,提出本次讨论主要关注的是“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对劳工关系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研究地点以及研究方法。接着,汪教授重点讨论了他在研究中的发现——珠三角与内地工业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驱动模式,两种模式下的劳工关系存在一定区别。
汪教授举例指出,珠三角地区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双驱动模式,此模式下,实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发展空间被挤压,制造业关停并转、资本脱实向虚趋势加快并由此引发大量分手型劳动争议。从类型上看,劳工关系中由企业关停并转引发的经济补偿与欠薪类争议较为突出。从劳动关系治理方式看,在面临劳资纠纷时,劳动监管部门维权维稳并重,分别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治理方式。反观中部城市以土地撬动发展的驱动模式,带来人口城市化远比土地城市化慢、扶持落后产能、产业重复性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带来的劳动争议从类型上看,企业欠薪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从劳动关系治理方式看,劳动监察部门不敢执法,连基本的欠薪问题都难以解决。面对劳动争议时,劳动部门在推诿扯皮与高度介入两端摇摆,主要维稳不维权且不存在系统化的治理方式。
讲座的第三部分,汪教授对本次讨论进行了总结,认为我们必须从总体性的游戏规则中理解劳工关系,对劳工问题的考察不能满足于以末端解释末端。在央地关系、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两对关系的影响下,沿海、内地分别形成“产城双驱”、“以土地撬动发展”两种发展模式,并分别决定了其劳动争议的类型和政府治理方式。他判断,在目前的中央政府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的状态下,只要经济发展平稳,就业有保障,劳工关系就不成问题。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以热烈掌声感谢汪建华副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孙旌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