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章教授讲座:差序格局、陌生人社会与道德的转型

发布时间: 2020-11-03

2020112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一百一十三期在厚学楼909举行。本期论坛有幸邀请到杭州师范大学的王小章教授,做题为“差序格局、陌生人社会与道德的转型”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王毅杰教授主持,公管院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王小章教授首先从一位学者对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的质疑,引出自己差序格局双重内涵的理解,即 “差序格局”实际上包含着事实与规范两层涵义,也就是客观事实的“差序格局”和伦理规范的“差序格局”。同时,王教授指出虽然作为自然的事实层面,差序化本身是每个人本身同他人交往并想象其生活世界的普遍分享的一种自然倾向,但是,差序化的伦理准则和道德取向却不是普遍分享的自然倾向,而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体现的是特定社会(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

讲座的第二部分,王小章教授进一步提出疑问“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是中西之异抑或古今之别?在中西之异讨论中,王教授将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社会进行对比,认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规范性层面,即中国的伦理特质——“所有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人伦而存在”,但是西方社会的道德与他们的宗教紧密相联,进而导致西方在拒斥现世的伦理精神下发展出一种“宰制现世的理性主义”,中国则在适应此岸世界的伦理精神下形成了一种“适应现世的理性主义”。在古今之别的讨论中,王教授认为,古今之别主要体现为传统的“熟人社会”与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只能在熟人社会中存在,而现代社会作为陌生人社会,在客观关系层面,天生就是一种“团体格局”。

讲座的第三部分,王小章教授对在陌生人社会中,伦理上的“差序格局”是否还能维持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当我们由传统熟人社会进入到现代陌生人社会时,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抱着传统的处事习惯不放,而另一种正常合理的反应,是顺应客观的社会关系形态的变化,调整我们的伦理准则、道德精神。质言之,在纯粹私人交往、私人生活之外的社会公共交往、公共生活中,应摒弃特殊主义取向的伦理,而确立起与陌生人社会之普遍性关系相适应的、对事不对人的普遍主义伦理。即,与陌生人社会来临相应,在道德上,要迈向现代公德社会。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与王小章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并以热烈掌声感谢王小章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讲座。



 

(供稿:邢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