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社会学专业大一学生参访江村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 2019-11-26

20191124日,河海大学社会学一年级学生在陈阿江老师和邵占鹏老师的带领下赴位于苏州吴江区七都镇的开弦弓村开展为期一天的社会调研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学系本科生一年级学生及部分2019级硕士生参加。开弦弓村,学名江村,因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得名;它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连续开展田野调查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学学子心中向往的圣地。

抵达江村后,在姚富坤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中国江村文化园参观江村“三馆”。首先,我们进入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姚老称自己是费老的“铁杆粉丝”,共参加接待费老的访问活动达二十四次。他也见证着并记录着村里的发展变化,非常有感触。在费老离去后,他也见到了大批前来“朝圣”的学生、学者等,他大力推进建成纪念馆,使得我们如今可以更好地了解江村历史文化与费老的生平与思想。边看边听,江村历史文化的一幕幕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受到历史变迁的厚重。从一个自给自足到办厂纺织的村落,这展现了乡村经济及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跟随着姚老的脚步,我们来到费达生江村纪念馆。在丝价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费达生积极指导当地百姓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养蚕,使得村民产量大幅提高。她也因此名声大扬,获得百姓的认可。她不仅彻底改变了当地养蚕技术,还带来了一系列制度,如股份制、上下班制、工资制度,推动了社会变革。费达生女士一生对桑蚕丝绸业发展贡献很大,被称为“当代黄道婆”、“乡镇工业之母”。也正是由于姐姐的关系,可以使费老能够更好地融入村里,在《江村经济》中为我们展现一幅生动的中国农民生活画卷。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两侧书写着费老的生平事迹,我们感受到费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在社会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用一生去践行“志在富民”的远大理想,提出农民发展副业致富的思想。在纪念馆的最后是费老晚年的一首励志诗,“胸怀全局,脚踏实地;志在富民,皓首不移,这是费老对我们的勉励,也正是他生命历程最好的写照。

参观江村纺织厂,看到现代机器化生产中所需工人已很少;江村丝绸厂中大批量地生产,外面运货卡车在装一卷又一卷生产好的布料;在河边养殖螃蟹,也可通过微信订单让你品尝到新鲜。现代技术的成熟,也已使江村换了面貌。

行行重行行,去看,去问,去听。为深入了解村里情况,我们分成了小组进行入户访问。当地人似乎也已习惯了外界的来访,热情地与我们交谈,并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

通过一天的江村当地探访,同学们对费老笔下的江村有了更清晰、真实的了解,同时也对社会学着眼于现实、扎根于田野等专业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白静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