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效辉副教授讲座: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三社联动机制

发布时间: 2019-10-11

20191091830分,“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九十三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致用楼126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南京市玄武区同仁社工事务所(以下简称“同仁”)联合创始人崔效辉副教授,为大家作题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三社联动机制”的学术演讲。2019级全体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等聆听了此次讲座,并与崔效辉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崔老师首先谈到了广州与南京社区建设的优势与劣势,以自己在广州市荔湾区的所见所闻,谈到震惊于广州的城市管理、政策创新,广东的社会工作居全国前列。南京虽然态度比较保守,但在经济、文化领域一骑绝尘,且经济差距小,可以争做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崔老师风趣幽默的讲演风格带来了阵阵笑声。然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同仁社工事务所的创办目标和发展现状。

谈到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崔博士引用了唐德刚先生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说”,紧接着,他提到中国的三个30年,到2040年将以社会建设为中心。那么,在社会建设上,我们缺少什么呢?崔老师认为我们缺少对社会建设的清醒认知,缺少对社会建设的严肃、认真的态度,缺少对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应从立法,以及意见、决议、办法等政治性文件上着手,致力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社会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围绕党的最新政策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开展工作,并且我们对于政策要有敏感度。崔老师强调:经济建设,没有民营企业发展不好;同理,没有社会组织,社会建设也很难推动。

间歇片刻后,崔老师分享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介绍的是南京市鼓楼区凤凰社区睦邻中心。第一、该中心由政府购买面向弱势人群的公益服务。其次,与社区居委会分工协作。社区居委会支持、协助社区睦邻中心作好各种公益服务——把各种“疑难杂症”交给睦邻中心。

案例二中,鼓楼区江东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由同仁社工机构承接,应鼓楼区民政局领导要求,探索“高档商品房社区治理如何深入”的课题。面对居民自治不了解、公共服务不需要、公益服务不参与的现象,中心就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如何开展做了很多探索。“有钱人也要家园意识,工业革命瓦解人与人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共同体。现代社区应鼓励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

就此,崔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自我组织、自我服务为主、同时引导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公益服务,为其策划方案、提供技术支持,由居民自己组织、实施;高档商品房社区需要专业社工服务;打造街道级社会组织孵化发展平台;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资金管理;尝试建立街道级社区基金会。

最后,针对社会治理创新中三社如何联动的问题,崔老师谈到了几点:让社区居委会成为“三社联动”的枢纽。在场地、经费、人力上给予充分的平台支持;社会组织是“三社联动”的轴线。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社会组织,政府依法管理、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使得“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能够有渠道、有载体;社工人才是“三社联动”真正主力。应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给予职业资格津贴;理顺“三社联动”机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服务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模式,形成“三社联动”机制;“寓服务于治理”是深化社区治理创新的关键。社区网格化陈旧迂腐,不可行。自治性组织成为公益服务的平台和载体,将各种资源汇集,再跟其他社会主体发生联系,支持协助引领各种组织服务居民,社会居委会与居民间要有社会组织作为中介,才能精准、专业。

本次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后,师生们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与会同学们对本次精彩的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