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的工业、工程与社会发展”分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19-07-19

2019712-14日,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在云南大学隆重召开,盛况空前!

“新中国70年的工业、工程与社会发展”作为本次大会的75个论坛之一,由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河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河海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坛主为河海大学教施国庆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本次论坛于2019713日上午在云南大学南学楼407隆重举行。本论坛共收到论文30篇。来自河海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美华集团、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十多家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就工业社会学、工程社会学的理论、实践与未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施国庆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工业社会学是老学科恢复重建,工程社会学是新发展学科,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倡议新形势下,为国家和社会所亟需发展的朝阳学术领域。一方面,应依靠“入主流、有特色,将特色转变为主流”的发展思路,实现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工业社会学、工程社会学的学者们发出声音、扩大队伍、走向国际。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工业、工程发展的当下,社会问题已成为和环境问题并行的重要议题,应当积极与社会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咨政、工程咨询实务领域结合,进行顶天立地的研究,发挥智库作用。其次,国际化是工业社会学、工程社会学发展的趋势和契机。例如,世界银行新的环境和社会框架(ESF)将社会风险与影响的评价与管理作为重要政策和标准予以推行,社会评价和管理已经广泛被国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部分国家政府作为工程和决策的工具,这为工程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契机。他鼓励专委的会学者参与IAIA年会等国际会议,相互合作,增进交流。

论坛分上、下两个半场有序开展。

上半场由河海大学张晓晨老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刘益东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余永阳博士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同济大学赵雪洋硕士生、美华环境工程公司的龙腾飞博士、河海大学顾立坤硕士生依次发言。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刘益东老师就高科技企业的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进入21世纪后,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标志着科研的重心已经从大学、科研机构转移到企业实验室,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也更加引人关注。正如硅谷的信条是“先做出来,再请求谅解”,伦理不是硅谷顶级科技专家考虑的事,高科技企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恪守科技伦理、规避科技风险、承担社会责任,是高科技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刘益东老师投入21年时间研究科技巨风险,提出科技的总体安全观、科技底线伦理与科技伦理失灵等观点,并于本次会议期间重点探讨高科技企业恪守科技伦理所面对的困难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余永阳和王大洲教授通过对波音737Max事故案例的分析,提出工程创新中安全事故是一个人与非人因素协同作用下的涌现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人、技术、制度与环境四个要素集,探索性地建构出安全权衡空间。其核心议题为安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能轻易还原至单一因素,因为其本质是诸多安全因素的叠加。他的研究尝试为工程创新生命周期动态考量并消解安全风险提供某种启示或分析工具。

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和李茁博士生,利用CGSS数据分析了工人群体政治地位现状,结果显示工人群体中党员占比低、党员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农民工党员偏少,此外还存在着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党员比例存失衡的现象,她的研究证明了如何继续发挥工人群体的先进带头作用、让工人群体更广泛的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是当前的重要议题之一。尹海洁教授介绍了青铜焊接工艺变化与西周礼乐制度变迁关系研究成果,表明工业社会学思维在研究历史变迁中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同济大学贾广社教授和硕士生赵雪洋以北京大兴机场为例,识别出大型项目社会互动行为主体包括建设方、运营方和用户,并梳理各行为主体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类型以及行为输出。其研究通过构建“主体-行为-输出”三层次的大型项目社会互动行为模型,提出了大型项目本身构成一个小型的社会实体这一论断,为大型项目人文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美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龙腾飞博士在简单介绍了美华集团及其从事的国际工程项目社会评价业务后,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当地社区和中国投资者在工程项目中的共同目标,进而讨论国际机构关注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展开论述了赤道原则的形成及其关于社会风险内容的变化,并总结了尼泊尔地区的海外水电项目案例的经验。

河海大学硕士生顾立坤选取扬州市杭集镇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向与会学者分享了杭集镇作为旅游用品生产基地的工业化发展路径,并借由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视角分析了原生居民和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其研究在肯定了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流动三者间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小城镇发展失序的担忧。如何使移民城镇社会中流入人口规模、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保持互相适应的发展速度再次证明了社会风险评估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对上半场进行了评论。他认为,这一组发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即贴近与工程实践;但研究议题和角度各不相同。王大洲教授进一步指出,刘益东教授21年如一日地从事科技风险的研究是必要且难能可贵的,这类题目应当受到更多关注;余永阳博士生通过对波音737max的案例研究,建构出安全权衡空间,较好地论述了科技事故中人、制度、技术、环境的转换关系、解释关系,从理论落实为可行性设计的原则仍需进一步努力。赵雪洋硕士生及其团队的研究体现出科研工作者也作为一线工作者投身于实践,一方面促进工程进度的推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们对工程与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尹海洁教授的关注工人政治地位的下降,是兼具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对工人与干部的意识形态差异体现出国家治理的结构性问题;尹海洁教授另一篇关于青铜器焊接历史的研究较好地反映出历史、社会演变关联性。龙腾飞博士对于其一线实践经验的展示,很好地启发了长期通过二手资料开展研究的学者,同时表明,从事工程与社会问题的一线工作者能够积极与理论研究者进行合作。顾立坤硕士生探究了工业小镇场域内,工业化—城镇化-人口流动三者之间的正负向关系,以小见大地从小镇折射出中国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变化,十分接地气。

论坛下半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河海大学严登才副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侯博文老师、中国科普研究所何丽老师、河海大学江天河博士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帅硕士生及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等发言。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在探索工程社会学新视野时,重点阐明了意象的存在论意义、意象与知识的关系、意象的生产及评价以及意象在工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工程的二重性等问题。由于工程社会学领域中,工程意向仍然是一个关注度较少的领域,因此这项哲学化的研究在未来的工程社会学领域中将发挥出一定的指导意义。

河海大学严登才副教授在实际调研经历中发现我国一些地区开始通过实行第三方稳评的方式来达到克服决策主体自评的弊端,防止稳评的形式主义,进一步提升稳评的功能的目的。然而,由于第三方稳评顶层制度设计缺失和专业化水平低等多方面原因,利益相关者操纵第三方稳评的问题凸显。因此通过应用政策网络这一分析工具,对第三方稳评执行政策网络中利益相关者操纵路径和策略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操纵行为的矫治措施。

哈尔滨工程大学侯博文老师立足于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经验,发现在社会责任逐步融入中央企业战略和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在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中,在社会责任的管理和实践中,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方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尚未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重要的指导工作内容,对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特征、实践路径认识也较为模糊,导致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不一,还难以担当起“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因此需要政府从国企实际出发,提供支持与指导、监督与审查、惩戒与奖励,用以规范、引导、助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践行,早日使其发挥国有企业改革重要引擎作用。

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何丽老师基于微观调查数据,从管理者特征、企业特征、社会的监督和激励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建立多元统计模型研究企业科普能力建设影响因素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特征层的管理者文化程度、管理者对科普的态度,企业特征层面的企业规模、国有资产比重、盈利能力、生命周期、创新能力,社会监督和激励层面的国家科普税收政策、媒体曝光程度、政府的监督程度等因素对企业科普能力建设影响显著。

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江天河依托YH大型调水工程移民实践经验,通过深度访谈等工作探索大型调水工程移民社会风险分析的概念模型,并以此将大型调水工程移民社会风险形成因素分为经济、社会、政治、安全、心理和技术六类,并据此设计问卷及实施调查,最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确定各类风险形成因素的影响力次序,解释大型调水工程的移民社会风险形成机制。其研究结果证明了构建标本兼治的“减生-管控”全过程体系在大型调水工程移民的社会风险应对中必然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帅和王楠副教授以波音737MAX的两起坠机事故为例,从工程治理角度分析民用航空工程的特殊性、外部监管认证体系的失灵以及民用飞机制造公司的技术解释霸权。其研究倡导一种由国际多方参与的民用航空工程治理模式并探讨该模式的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此丰富当前关于工程治理的讨论,减少事故发生,使得民用航空工程事业能够更好地开展。

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及博士生何悠在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的基础上,归纳“一带一路”进程中我国海外投资建设大型工程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提出海外投资风险管控对策。研究基于中国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论述了海外大型工程建设同样面临着外部社会风险威胁的事实,中国企业在紧抓机遇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量投资环境,强化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和防控体系。

同济大学贾广社教授对下半场发言进行评论。他指出,王大洲教授提出的从知识和意象角度研究工程社会学对他深有启发,同时他认为工程可能兼有知识、意向和逻辑,并就这一话题与发言人展开了对话。严登才副教授的研究体现出其对于工程社评、招投标等实践工作的深刻领会,十分详尽、严肃地介绍了“操纵”现象,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关注。侯博文对于东北国企和国家改革的研究十分重要,建议发言人持续研究这一议题,并分析最新的上层政策对东北经济社会的复苏能否起到药方作用。何丽老师的发言体现了国企对于科普工作的牵头、引领作用,应当鼓励唤回科普,发展科普事业。江天河博士生的发言具有较好的研究规范性,今后应当多组织工业社会学、工程社会学的方法论研究,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张帅硕士生讨论的航空工程治理中的多国参与,从某种角度看更是中国人的话语权问题,应当进一步开展研究并推动形成有效的实践。施国庆教授和何悠博士生的论文对工程的海外社会风险的进行了全面总结,特别是形成因素等问题上,对于国内外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差异应当引起关注。

本论坛13篇会议发言论文外,还收录了17篇论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三个版块,一是海内外企业的工业社会学研究,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庄士龙的《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人群体社会构成比例研究》;河海大学朱旭东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基建企业与商品贸易企业员工奖惩机制对比研究》、河海大学陈威良的《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工程总承包企业外籍员工培训研究》、河海大学赵玥的《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海外基建企业穆斯林员工权益保障问题》等、河海大学孙倩的《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君烨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海外建设项目征地管理研究》。二是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引发的社会问题研究,包括河海大学古安琪博士的《非自愿移民的住房分层研究》、河海大学博士生彭胜平的《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巴基斯坦工程征地移民政策风险探究》、河海大学博士生王钥琳的《工程征地引发的农村失地家庭脆弱性研究》;最后是其他类型的研究包括宗教问题、和宏观人口流动问题等,诸如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连欢的《水电项目的宗教活动场所重建研究》、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徐隽倬的《流动的社会: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工业变迁》等。

王大洲教授致论坛闭幕词。王大洲教授指出,分论坛的各位发言人的发言选题均切中当下,研究方法多样,理论实践结合,是工业社会学、工程社会学研究志趣的很好体现。学者们应投身实践,进入工业、工程问题的现实场域,把握社会骨骼这是工业、工程社会学的使命。其次,一些符合工业、工程社会学的选题在其他分论坛中呈现,这一方面说明了工业、工程社会学问题无所不在,同时也促使专业委员会应当积极扩大学术影响,召集更多的研究者参与本论坛。第三,工业、工程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不同的是,其更能体现对反身性问题的探究,体现出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应当将工业社会学、工程社会学的研究发展为一项独到的学科,成为社会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于一般的社会学研究也有贡献。第四,工业、工程社会学不仅要面向国内,也应该走向国外。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及其团队为学科走出国门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形成了丰富成果;应当动员专业委员会中其他单位的学者参与其中,同时可以重视不同国家、地区比较的工业社会学、工程社会学研究;最后,工业、工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应当与工程社会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充分结合,一方面贡献知识给实际工作与政府部门决策,另一方面,借船出海,在提供咨询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研究机会。

最后大家感谢中国社会学会提供了年会论坛举办机会,感谢河海大学为分论坛筹备作出的努力,并相约明年年会在美丽的贵阳相见。

(张晓晨 江天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