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探索”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19-07-19

2019713-15日,201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市隆重召开,国内外近2000人与会,盛况空前!

众所周知,移民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社会议题之一。移民研究涉及的大量的国内外人口迁移流动趋势、移民社会适应与融合、移民社会冲突、移民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引起的移民行为、非自愿移民政策法规与管理及后期扶持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流动人口、非自愿移民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有关非自愿移民的政策与研究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并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为推动学界对移民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注,自2008年开始,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开始正式成立)先后联系三峡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多家单位连续主办并承办了“移民与社会发展论坛”,2019年的移民与社会发展论坛是第十二届。

 “移民与社会发展论坛”作为本次年会的75个论坛之一,由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共同主办并承办,坛主为河海大学陈绍军教授、施国庆教授及复旦大学任远教授,论坛在于2019713日下午在云南大学文渊楼209隆重举行。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三十余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论文52篇,有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发言与交流。

论坛共分开幕式、上半场论坛、下半场论坛。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教授任远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委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陈绍军教授致开幕词。上半场论坛由陈绍军教授与邓智平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任远教授与河海大学余文学教授评论;下半场论坛由张力教授与云南民族大学朴光星副教授主持,西南大学王志章教授与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评论。提交的论文主要分为移民生计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移民社会适应与融合、国际移民、工程与异地扶贫移民、移民利益表达机制与群体稳定等几大主题,在会上有20余位专家、学者发言交流了相关主题。

一、移民生计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西南大学教授王志章与研究生杨志红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角度做了阐释。认为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使之在非农工作岗位获得稳定的收入是有效提高脱贫效益的重要手段。论文采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于重庆市酉阳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获取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共就业服务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效益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这项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过程中,要重视就业扶持政策指导价值,为搬迁户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从而提升搬迁政策的可持续性,稳固脱贫成果。

河海大学曹志杰副教授、陈绍军教授认为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异地安置,既摧毁了其既习已久的生产生活方式,又打乱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构筑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危及到他们的身份认同,增加了他们遭遇社会适应困顿风险的概率并出现“社会性脱臼”。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少数民族水电工程移民彝族移民在经历主业培育逐渐成功与“返迁”苗头从有到无落地生根后,实现了物质经济生活的逆袭反超。对他们何以超越属地居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逆袭?研究认为内驱自为和外力引导是关键因素,其中少数民族移民主体吃苦勤劳秉性、务实肯干,安置地生存维系压力使然,发展低洼之地忧虑等内因驱动是动力主体;政府引导长短产业优化安排,与属地特色产业引导是关键;逆袭反超中借鉴属地居民生存智慧是必要条件。  

河海大学余文学教授与硕士生张猛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从地理空间向社会空间的转变。这一实践首先是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然而空间具有社会性,也是相应的地理空间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空间的再造。主要关注的是在易地扶贫搬迁实践中,村民因地理空间的转变而导致的社会空间层面不同程度的断裂和适应,从物质生活空间、社会网络空间、文化空间、制度空间这一分析框架来解读易地扶贫搬迁实践过程的社会空间形态和变化,提出从地理空间转向社会空间的分析视角。

三峡大学副教授赵旭认为屏障区环保整治中利益相关者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反应情形,是有效构筑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内生动力。基于该区域重点移民县608名居民调查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分析了该区域特有主体(原住民和移民)对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水体质量、生物多样性、旅游景观等环保属性及其组合方案的接受与支付意愿。研究表明:经济条件不同的原住民与移民均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但迫于发展的压力未能有效的转化为环保行为;两类群体更看重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植被改善和水土保持,而对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物种保护和旅游景观关注较少;移民与原住民愿意支付的最佳组合为方案5,但前者的支付水平是后者的3倍;后靠安置的移民从屏障区中未能获得足够的生态资源支持,再次进行生态移民可能比单一的生态补偿更有效率。

江苏警官学院副教授蔡萌生认为异地搬迁在解决移民群众安居的基础上,应将工作重点放在产业扶持、移民增收上来。为解决异地搬迁社区移民生计恢复难题,研究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法理基础的分析,以Y县土地流转为个案,研究了其对土地流转的现实需求,并就异地搬迁社区土地流转的风险识别与规避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产治结合的双螺旋分析框架,作为破解移民生计恢复难题的研究理路以及解决异地搬迁社区移民生计恢复难题的突破点。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史明宇博士借用现象学视角对移民安置方式(生活世界)的价值进行研究,在现象学理论解释的前提下, 结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天人合一”的哲思观念,对江西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移民安置方式进行了现象学的构建。将移民安置方式分为“存在空间”、“建筑空间”与“场所体验”三个部分,认为这些正是移民生活世界的价值所在。

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马明选择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为研究点,是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虽然已经“搬得出”,但如何“稳得住”是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笔者选取两个“自上而下”不同生计发展模式的社区为研究对象,试图阐释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如何“稳得住”的相关问题。

二、移民社会适应与融合

浙江大学姚引妹副研究员构建了流动人口在经济、政治、社区和文化心理四方面的融合关系理论模型。利用国家卫健委2017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有关社会融合资料,探讨浙江和广东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问题,计算了两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指数。论文提出了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根本,以社区融合为抓手,加强流动人口党团组织建设和“双基”建设,以实现“一亿人”在流入地的全面融入。

复旦大学博士生丁俊菘基于国家卫计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详细考察城市规模对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1)城市规模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2)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效应模型以及非参数等方法克服了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之后,这种促进作用依然显著(3)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研究为促进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探索了一条新的渠道。

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与博士研究生连欢立足于工程实践需求认为宗教市场论适宜作为理论视角。以“张力”作为研究进路并以“宗教产品”为概念工具提出对宗教活动场所功能重建的研究可以在宗教仪式、宗教公共服务和宗教文化遗产三个维度上展开。在对宗教市场、重大工程和利益相关者的情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三个维度内重大工程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功能影响,提出宗教活动场所功能重建的对策建议。

三峡大学段跃芳教授与硕士生肖佳奇基于湖北省秭归县实地调研数据,实证检验水库移民专业合作社所带来的收入效应。认为如果不考虑水库移民自身的身份以及参与专业合作社的选择性偏差问题,则会低估水库移民身份带来的收入效应以及高估参与专业合作社带来的收入效应;参与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收入效应提升明显,而移民身份则显著的降低了农户的收入效应;同时,未参与合作社的水库移民收入反而较为稳定。研究认为给予水库移民更多的政策倾斜,政策上进行配套和跟进;充分鼓励移民参与合作社,并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对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建设进行有效扶持,避免合作社成为“空壳机构”;充分挖掘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和稳定收入功能,降低入社水库移民的脆弱性,避免收入不稳定现象。

河海大学陈绍军教授与博士研究生沈阳分析了水库移民征地补偿权益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水库征地补偿相关地方政策法规、民间法的内容和执行存在性别差异,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女性参与缺位;资源分配倾向男性,水库移民妇女在事实上难以享有资金补偿、生产用地和宅基地分配保障;移民男性在村务运作中的领导权、会议情境中的表达权以及家庭事务中的决策权均大于移民妇女。最后提出了营造平等的社会性别环境、提升移民妇女的能力,以平衡水库移民两性的权益差距。

三、跨国移民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赵晔琴认为与欧美国家相比,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东北朝鲜族的关系网络,韩国成为东北人寻求海外谋生的重要目的国。本研究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对26位东北赴韩移民进行半结构访谈,尝试在跨国主义视角下分析东北赴韩移民的跨国迁移实践、跨国日常生存图景以及跨国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此勾勒出东北赴韩移民劳工的群体镜像。

浙江大学副教授范晓光通过对职业、工作单位和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试图拓展移民地位获得的微观理论在转型社会的解释。基于2018年“在华外国人调查”(SFRC)杭州样本的统计分析显示,拥有不同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外国人在职业地位和工作单位上存在显著不同,而且还共同导致他们的收入回报差异。结果表明,在理解国际移民在转型社会的迁移后果时,必须将流入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纳入分析框架。

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朴光星认为西方的移民经济研究总以“主流与少数”“祖籍国与侨居国”二元对立的框架分析问题。论文以首尔的中国新移民“羊肉串经济”为例,揭示移民经济所起的互利共赢效应,从而批判西方移民经济研究中的二元对立分析框架。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许涛认为关于国际移民既往的研究在解释移民的社会适应时,不论是同化论还是多元主义理论,抑或是多项分层同化或跨国主义等理论实际上都隐含着移民受到移入地社会的结构制约而被动的进行社会适应或融入,从而忽视了移民作为个体的能动性和反向建构。认为,在华外籍人士的社会适应过程中虽然受到外部条件诸如社会政策限制以及社会歧视、排斥等制约,但个体依旧能发挥能动性,对移入地社会进行反向建构。

四、移民利益表达机制与群体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曹馨方博士认为频发的征地纠纷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热点问题。论文将被征地农民的心态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背景下进行讨论。当前农民在征地中的博利行为正是试图缓解强烈不安全感的代偿方式。认为为有效减少征地纠纷,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构建“社会保障+X”实际安置模式。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杨秀云基于对77个矿业纠纷案件的分析,试图多维度测量矿业冲突。研究指出,矿业土地使用的冲突主要是农民和企业之间的租金分歧且强度比较低。相反,矿业土地塌陷和引致的搬迁和移民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均呈现出诸多问题。宏观层面,现有法律更多的关注露天采矿,而地下采矿关注度不够。没有国家层面的土地塌陷和搬迁赔偿标准的法律,地方规定又太低。在微观层面,这类纠纷表现出极高的政府介入度和冲突强度。一方面,政府因为其仲裁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被提起诉讼。另一方面,农民也不得不承受多重生计剥夺。据此,本文指出,中国的矿业用地征用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一个“空制度”,现有的制度漏洞导致了矿区冲突不断和大规模的矿区移民。

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悠和施国庆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沿线国家经济造血功能,共享发展红利。中国企业在享有政策扶持、紧抓机遇的同时,必须充分考量投资环境,强化社会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而征地移民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首要社会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型工程征地移民的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伴随着大量显性威胁与隐性风险,若不能妥善处理移民问题,将带来严重后果。通过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征地移民问题,从投资环境、投资方、标准、东道国民间四个层面剖析移民问题发生的内在逻辑,并针对现实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以上几个层面涵盖了目前移民社会学领域的基本宏大问题和学科热点,具有学科发展的导向意义。大家通过本次论坛,畅所欲言,交流互动,共促了移民社会事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