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社会学经典读书会第二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 2019-07-02

2019628日上午,河海社会学经典读书会第二期在厚学楼401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由邵占鹏博士和沈洪成副教授作为引介人,邀请了王雪、刘茜、刘青青、吴晓璐四位研究生作为点评人。读书会的报告人包括五个本科生小组代表许雅忻、崔思瞻、魏玮、古雨君和王岚茜。此次读书会以《科学作为天职》为讨论主题,有社会学系本科生和多名社会学系研究生参与,并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党支部主办,由《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具体组织,研究生黄紫钰主持。

读书会一开始,首先由邵占鹏博士和沈洪成副教授作开题演讲。邵占鹏博士引用大量现实生活中关于学术体制存在的问题,如对于学科平台建设、去行政化、重视论文质量而轻视科研考核等等,作为开题观点的大背景;随后举了自己师兄在国外顶级大学评职称面临巨大压力和当前国内教授兼职情况多的例子提出自己的观点——外在职业与内心天职之间复杂的关系,正是所谓“讲究”与“将就”的矛盾。沈洪成副教授对于读书会的目的的演讲令人印象深刻:沈老师使用了资质平常的郭靖和天资过人的欧阳锋这两个家喻户晓的武侠角色,深度解读了二人习武都用到了比较笨的方法的特点,说明了用最笨的方法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与读书会类比后,提出了读书不能只读一读,不理解就放下,不如利用读书会这种比较笨拙的形式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在谈到对于本书的理解时,邵占鹏博士更多的关注着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天然矛盾,认为做到以学术为业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科学的吸引力;对于韦伯“价值”这一一关键词的理解,他认为主要围绕“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和“价值自由”,并对韦伯关于价值观念的暧昧做了一定的解释。沈洪成副教授对于这本书的理解,集中于“科学”之上:西方在理性化之前那种借解剖跳蚤证明上帝存在的崇高的感情,已经被现如今这种祛魅化的世界掩埋;科学的神圣化与专业化之间的断裂导致的科学需要不断后退、理解自己的力量限度的宿命和前途。指出不应该用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去看待问题,而应该用一种苦行僧的姿态,去承担自己的“零部件”责任,进行研究。

第一位报告人是许雅忻,首先,她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自己对于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科学与个性、除魅与价值危机和头脑清明与价值中立四个方面的见解。许雅忻小组经过分析,认为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被淡化了;有着科学思维的现代社会,却存在着深刻的价值危机。但话虽如此,科学固然还是有着积极意义,除了提供技术知识、思维方法,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头脑清明。关于个性,她们有着不同于韦伯的见解,她们认为“个性应该在科学之上,而非成为科学的附庸物”。韦伯把“科学”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科学这一学科“请求被超越”的特点是不可被打破的规律和现实,这也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个性有所克制,而非一味为个人私欲而表现。但究竟是自我个性更重要还是为科学献身更重要,这一点组内未达成统一。

第二位报告人是崔思瞻,其主题是诸神之争时代的教育功能。她认为韦伯所言的“价值多元主义”教育亦是有问题的,它忽视了人性中对“终极价值”的不可遏止的内在追求。“如何活着”与“为什么活着”,前者关涉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后者关涉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人们构筑精神家园,就是为了消除价值虚无主义带来的痛苦。由此可说,当韦伯讲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做到心智清明,清醒地进行非理性的抉择时,实际就将学生置于毫无保护的虚无主义的深渊了。我们在理解韦伯价值虚无主义的前提下,必须思考韦伯的教育观所导致的教育去善的后果,深入思考如何实现引人向善。

第三位报告人是魏玮,从韦伯的思想出发,小组认为“学术自由”和“价值中立”是韦伯以学术为业思想的核心。演讲引述了韦伯关于德国和美国教学环境的描述,总结出,个体责任感和团体自尊感是学术繁荣和大学正常运作及其社会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的观点。随后,将德美教育体制与中国对比,将中国大学细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四种,并表明大学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学术平台对于学者的重要性。紧接着,话锋一转,举了诺贝尔得主屠呦呦的例子表明了学者们获得了“学术自由”,却无法保证“生活自由”、“财务自由”的观点。不过,该小组也强调,学术自由也是该有一定的限度的,这就要求学术自由要以学术规范为基本前提。在制度内的、可控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旦这种自由失去控制,带来的就是思维的疯狂和社会的混乱。

第四位报告人是古雨君,开篇提出问题:在科学日益发展,世界的祛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信仰的地位居于何处?神话、诗歌、哲学、科学,这四种思维形态在历史上的命运是后者渐次取代前者。神话、诗歌、哲学属于精神信仰,科学则完全与意义为敌,残酷地压榨信仰的空间。即最后,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又回到了科学的意义上。科学的职业从具有各种宗教意义和价值,到变成不具任何人生意义和推动关怀的赤裸裸的科学,所谓的科学信仰是一种客观性的理论或实践探究。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韦伯所理解的终极关怀已经从之前的大范围的变为现在的零碎化了。短短的演讲后,虽然没有揭晓谜题,但却大有一种谜题后依旧是谜题的神秘感去吸引人深入思考。

第五位报告人是王岚茜,报告内容是相当具有研究性质的中德学术环境对比。报告首先指出德国学术界外在环境由较为严谨的学术生涯考验、学徒体制、严格的学术“隐体制”和运气的博弈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又展示了德国学术环境的内在气质——深入灵魂的迷狂,为科学献身的激情。由此使得听众对德国学术环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随后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与中国学术环境进行了对比。

在四位点评人对五次报告提出了建议并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后,各小组报告人又与其进行了适当的交流。本次读书会历时三个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胡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