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下午,“河海社会学论坛(第八十三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401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荣幸地邀请到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魏峰教授做题为“从个体困扰到政策议题——农村教育研究经历反思”的主题讲座。此次论坛由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沈洪成副教授主持,并特别邀请到施旖旎博士、陈静漪副教授做评议。众多师生参加并聆听了此次讲座。
首先,魏教授从自身经历入手讨论了他关注农村教育的背景。他还向我们分享了在实践观察中对学生语言分配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的发现和思考。他指出精英是在课堂上被塑造出来的,同样,弱者也是在课堂上被塑造出来的。那些受到老师关注的学生获得语言使用的机会,从而说话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那些被忽视的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充分的语言锻炼的机会,因此,在能力的提升甚至以后的发展中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他还指出,教育者如果经常使用开放的语言,以允许他人辩驳的口吻和与人探讨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的意识和品质;教育者如过经常使用封闭、限制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学生被动接受,则不易于形成自制开放的意识和品质。
其次,魏教授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苏北地区一个县的农村民办教师政策的历史变迁的研究,考察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乡土社会的运行及其对民办教师个体生活的影响,以及对民办教师在乡土社会中所生成的个体策略与国家政策的互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魏教授指出,民办教师是一种特殊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称谓。它区别于中国传统的乡村私塾教师,也区别于今日民办学校的教师。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师范教育培养人才的不足却又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根据国家教育统计资料,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民办教师多达490余万。这一群体经历了任用制度的变革、教师队伍的审查、由非正式到正式的职位的转变、“薪粮制”到工资全额制的改革。在民办教师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国家政策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为改善民办教师待遇的努力和民办教师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接着,魏教授对民办教师与国家政策的互动过程进行了理论上的回应。一方面,通过构建“情感”“人情”和“情境”这一“三情合一”的概念框架来解释地方政策的执行网络,认为在现代性增长的过程中,更让情感的力量、人情关系的力量和社会情境的困难都在对抗现代性,这也就形成了以往教育政策所运用的边界。另一方面,魏教授指出现代性的增长是一个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乡土人情关系到理性选择的过程。在民办教师的任用之路上,国家通过任用、考核、审查等方式试图克服人情关系对教育工作的影响,但作为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民办教师则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对抗政策带来的种种限制,所以尽管现代性在不断增长,但是过程中仍存在可待提升的空间。
在评议环节,施旖旎博士认为,魏老师的民办教师研究,体现了学术上的担当精神,为我们理解这一群体的生活轨迹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陈静漪副教授则指出,魏老师的民办教师研究真正深入到这一群体的生活世界之中。随后,魏峰教授和同学们就中国教育政策的变迁、社会关系对现代性增长的影响等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 未兰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