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下午,河海社会学经典读书会第一期在厚学楼202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由邵占鹏博士和沈洪成副教授作为引介人,并邀请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王玥琳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四学生应秋阳担任点评人。读书会的报告人包括两位研究生马超群和顾立坤以及五位本科生李若彤、胡麟、钟浩东、胡宇洁、龚宇。此次读书会有多个学科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党支部主办,由《河海社会学》(学生版)编辑部具体组织,研究生黄紫钰主持。

读书会开始时,首先由邵占鹏博士和沈洪成副教授作为引介人分别为大家讲解了“所有制、阶级与国家的复杂关系”与“《共产党宣言》与社会学的张力”两个内容。邵占鹏博士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学的学生要读《共产党宣言》。普遍的观念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治学的专属。此外,邵占鹏博士还提出了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找经典的书目来自发组织读书会。阶级是《共产党宣言》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是社会学最关注的东西,阶级斗争、阶级意识和怎么去动员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都有。运动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制问题,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有必要去好好探讨的,所有制一般认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肯定比没有占有生产资料的人要好很多,而且是剥削那些人的。
沈洪成副教授则指出,马克思从来不说自己是一个社会学家,马克思甚至有些蔑视像孔德那样从事社会学的人。那马克思到底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社会学家呢?在一个古典社会家里面马克思是一个另类,他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正宗的社会学家,作为一位非主流的社会学家。我们一方面觉得马克思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另类;一方面觉得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社会学家的形象。其实在中国语境中阅读马克思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共产党宣言》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读物,而不是学院派的产物;当我们看《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科学的态度,和我们今天对科学的阐释是不一样的。
第一位报告人是研究生马超群。马超群同学主要表达了三方面的的观点:一是在读第一遍时有很多地方不认同马克思的观点;二是认为《共产党宣言》里的议题是非常丰富的;三是认为里面的内容比较深刻。他认为,生产过剩的瘟疫会产生两个后果:现实中的后果一是资本家的垄断,即更有实力的资本家会垄断小资本家;二是资本家会通过世界市场去倾销剩余产品,所以资本主义这样的运行只能延长它的死亡时间,并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一本书,一个理论家不管怎么读,我们都不可能去交接他真实的意图,我自己认为是我们每个人读一个理论家后都要有自己的一个东西,自己的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线索把他的理论串联起来。”马超群如是说。
第二位报告人是研究生顾立坤。顾立坤同学主要围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系”这一方面论述,他认为虽然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当下中国的社会矛盾,比如当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提出让先富带动后富的论断,而今我们已经有了一批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但他们并没与真的起到带动后富的作用。此外,他对京东的“开除性价比低的员工”这一事件作出了自己的评议,他认为性价比这个词用在人身上是一种极端的异化行为,人不在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而是作为一个商品。在机器时代人是机器的附庸,在信息时代,他认为普通劳工是一种信息的附庸。他谈到:“我们现在仍然能够感受到在机器工业时代下金钱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简单化的悲歌,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前奏,中国的2025计划和一带一路,两者的统一几乎就可以确定中国成为世界的主流,但不能因为这点就忽视当下的社会矛盾。大家对现在的996和ICU都比较熟悉,但公司老板不会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站在公司老板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工作时间越长,给他创造的价值就越多。”
两位报告人发言结束后,两位点评人分别为两位报告人给予了评价。点评人王玥琳认为马超群同学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这方面的解析,可以从互动和双向的角度去看。另外,她认为顾立坤同学讲的内容非常具有时代前沿性,但我们可以从韦伯的社会理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点评人应秋阳非常欣赏马超群同学所说的著作串联这个观点,但是他认为其中的问题是马超群同学并没有将《共产党宣言》当做社会学的著作阅读,且在读书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另外,他比较赞同顾立坤同学在报告中举的例子,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接下来的报告中并没有将这些例子深入讨论下去。在点评人发言结束后,两位报告人针对点评人所发现的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
第三位报告人是本科生李若彤。李若彤小组对《共产党宣言》的讨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讨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二是资本主义影响下的意识形态,三是交换关系的平等性,四是生产型社会和消费型社会。她认为,由于无产阶级本身不具有生产资料,所以他们注定要为了生存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可以投入资本来开办工厂,雇佣工人生产出更多产品来换取更多财富,而这些资本往往是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一些同学可能认为资本的增值无可厚非,资本家并没有对劳动力造成剥削,但是她认为在这个时代任何违背资本家利益的现象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李若彤同学提到:“在资本主义影响下,现代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因为资本主义追求的是利润,人只是实现资本主义的工具。例如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浪费时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第四位报告人是本科生胡麟。胡麟小组是围绕《共产党宣言》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贫民,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斗争的状态”这句话来讨论的。胡麟认为,阶级斗争不只是推动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一个社会只是发展生产力的话,那这个社会就不能叫做发展,他认为社会的发展还包括精神道德的层面。阶级斗争也推动了精神道德层面的发展,这一方面是马克思在书中没有特别涉及到的点。此外,胡麟同学还谈到了利益分配对社会道德的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是跟阶级斗争有关系的。胡麟说:“我们现在说新时代我们去树立一个信念,这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帮助,但对经历过文革的那一部分人来说,信仰在那段时间是被摧毁的。”
两位报告人发言结束后,两位点评人分别对两位报告人给出了评价。点评人王玥琳认为李若彤同学讲的内容,可以从更加贴合实际的角度来讲述社会学的专业概念,可以用最少的话、最精准的词来描述一个复杂现象。胡麟同学的思维比较发散,容易偏离自己的主题。相反,点评人应秋阳比较欣赏胡麟同学的发散思维,但问题在于胡琳同学在报告中所举的例子跟结论关联度较低,并且需要避免用高中的理论来阐释问题。“高度的抽象就等于错误”,应秋阳如是说。此外,他主要针对PPT制作对李若彤同学提出建议,包括字体设置的格式、内容的展示等等。两位点评人发言结束后,两位报告人针对自己的问题作出积极回应。
第五位报告人是本科生钟浩东。钟浩东小组主要从历史角度来探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是否过于严重了这个问题。钟浩东认为,要想知道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是否过于严重,就应该回到马克思的时代,去了解当时的无产者们的生活情况。钟浩东同学举了丰富的资料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认为当时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已经大大超过了特定的度。钟浩东同学说:“由于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等一系列原因,英国伦敦的常住人口激增,到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被撤离世界工厂的地位,大量移民涌入英国,对英国工人来说居住环境是非常恶的……”。
第六位报告人是本科生胡宇洁。胡宇洁小组的关键词是“人道主义”,主要观点是需要关注当代中国的人道主义现象。胡宇洁同学认为虽然现在很多人有着较高的薪水,但是他们的收入并没有跟他的地位相匹配,虽然他们收入多,但他们工作的实质还是像996这样的。所以国家对人道主义的衡量标准是很单一的,机制是从金钱方面计量,但缺少一个怎样获得这个工资的过程这样一个环节。胡宇洁同学说:“人道主义的含义是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力,这样联系到马克思对于很多工人阶级生活的惨景。当我们生产力不发达时,如何来谈论生产力的分配?这其实是一个空谈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关怀体现在工人阶级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这一个点上……”。
第七位报告人是本科生龚宇。龚宇小组主要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一是阶级斗争,二是私有制,三是雇佣劳动。龚宇同学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阐发阶级斗争。此外,龚宇同学认为在资产阶级乃至过往的一切社会有阶级斗争是因为利益的对立,而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这种阶级的对立与压迫的,那也就不存在利益的对立,但前提是要推翻现有资产阶级的统治。龚宇说:“我在看马克思时,我觉得马克思是一个非常有煽动性的人。我们的社会可以分为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这点上看我觉得马克思的话语非常具有预见性。”
三位报告人发言结束后,两位点评人分别为三位报告人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点评人王玥琳认为钟浩东同学在一开始需要很清楚地给出自己的观点与结论,胡宇洁同学的视角非常独特,她个人认为人道主义主要表现在异化现象的分析,龚宇同学的观点表达可以更为清楚一些,此外,她认为龚宇同学可以进一步明晰实然和应然两个词。点评人应秋阳指出钟浩东同学的时间需要更好地把握,胡宇洁同学的表现应当是在这几个小组中最出色的,龚宇同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但有点遗憾的是并有深入的去阐释。
最后,邵占鹏和沈洪成两位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邵占鹏老师对大家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提出大家还需要多读经典,多做讨论,踊跃组织读书活动。沈洪成老师则提出,7位报告人在本科和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围绕社会学经典展开研读,具有重要意义,表现非常出色,显示出大家经典阅读的热情。
本次读书会持续3个半小时,最后在学生中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河海社会学》编辑部王岚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