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19:00,河海社会学论坛第七十九期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厚学楼401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荣幸地邀请到了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上海萌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商业统计学会理事、江苏省统计行业协会理事李军做题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讲座。本次论坛由社会学系主任顾金土副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参加。
李军博士首先介绍了现有的调查方式并且将自己曾经参与了解过的“神秘客”模式娓娓道来,从而破题引入了技术以及行业发展对研究调查方法和思维的突破。
一段简短的视频,将从古今中外所有的记录和调查方法罗列出来。李军博士抛出了(调查研究方法)现在是什么以及未来将是什么的问题。由此,正式开启了本次主题讲座。
李军博士认为,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三个关键词,是回答所提问题的关键。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定可以带来调查模式的改变。现有的一些学术研究的调查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传统的纸质问卷或使用pad形式的面对面调查,隶属于主流的三种调查方式——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和计算机辅助网络调查。这些传统调查方法关于庞大数据的录入和处理的窘境,使得技术的革新成为必然。
那么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是否充足?李军博士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首先,李军博士举了三个成功案例:北京市公交刷卡数据研究人口迁移和社会流动、社会物理学研究人群的沟通和利用电子图书馆的词频研究城市影响力,为大数据的可行性做了初步论证。随后区分了大数据与大数据思维的概念并提出了三种基于大数据的新型研究方法:基于数据库、基于物联网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紧接着,为了进一步论证大数据研究的可行性,李军博士又将大数据与传统调查方式所使用的抽样样本等小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出大数据研究的样本量更接近样本总体,持续观测的时间更为连续和持久的优势;而与普查相比,大数据又具有相对廉价的成本和更具效率的优点。所以,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置信区间的误差率极小,能够实现信度与效度的统一。
在谈及人工智能时,李军博士谈及了机器学习,机器感知和通用智能这三个层次。现有的技术发展已经能够使得在巨型计算机才能运行的系统和复杂运算具备在私人计算机上运行的条件。硬件条件的提升使得大量企业在人工智能的三个层次投入资本,为人工智能在调查研究上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关于云,李军博士认为只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附庸。
李军博士的讲座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他清晰的认识到技术的演进不是要淘汰过去,大数据和小数据仍然需要并存,是互补而非互斥关系。在传统与技术演进的矛盾中,能够发现二者内在的一致性,是难能可贵的。
在本次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李军博士为众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