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20日,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毅杰教授、副书记李娜老师,社会学系主任陈阿江教授、副主任顾金土副教授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调研社会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情况。社会学系教师胡亮、张虎彪、陈涛、毛绵逵、邵占鹏及本科生辅导员孙彪老师参加了此次调研。
9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副院长黄家亮副教授、富晓星副教授,社会学系主任王水雄教授、副主任朱斌老师,团委书记庄溪瑞老师等参加交流。参会双方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特色与挑战、学科建设内容与前景等、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等方面展开交流。人大社会学本科教学非常注重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暑假小学期课程具有国际化特色,学院设置的6到7门课中邀请国外知名教授讲授的约4到5门,学生可以在全校小学期课程中选课。另外,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开始选导师,并一直跟随导师到毕业论文答辩。学科方面除传统优势学科方向外,还形成了老年研究和公共健康等跨学科研究方向。学院团学系统的“优质成长计划”也极具特色,主要包含“朋辈互助项目”、“社会学知识竞赛”等学院精品活动。
9月19日上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龚利教授、院长助理吴惠芳教授、分团委副书记周静逸老师、社会学系主任熊春文教授、社会学系教师代表陈海丹教授、盛荣副教授、潘璐副教授、马学军等老师参加了座谈。在交流座谈中,熊春文、潘璐、吴惠芳等几位教师介绍了社会学本科生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与培养特色。中国农大社会学在本科生培养中注重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科研方法训练和扎根乡土、深入乡村的实践教学,除全校学生在入校后必须参加农村认知体验课外,其他课程也非常注重实地调查体验农村农业农民。双方还就学生培养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开展等方面交流了经验。在交流座谈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娜老师还与中国农大人文院分团委副书记周静逸老师针对团学工作、辅导员队伍的培养等学生工作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9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王天夫教授,社会学系副主任晋军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郑路副教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严飞副教授参加交流。清华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宽基础,知识学习从学生选课上进行改革,加强相近学科的知识涉猎,总体而言本科生的社会学专业训练约一年半,这样避免过早强调专业性而限制学生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9月20日上午,调查一行老师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进行了交流。山东大学社会学本科培养的发展趋势是学分要求总体减少,精简了专业选修课程,增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学分比重,注重本科生第一、二学期的专业素质培养。此外,山东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与国内外一些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一学期学生插班选课交流并学分互认的形式,共享不同高校的优势课程。
为了探索河海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7月19-20日社会学系教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9月6-7日到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了调研。社会学系将在认真分析相关高校人才培养趋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河海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
(社会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