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移民与社会发展分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8-09-11


2018718日,由河海大学、三峡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移民与社会发展”分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仙Ⅱ313教室成功举行。本届论坛收到参会论文40篇,涉及流动儿童、农民工就业及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国际移民、水库移民、扶贫移民、灾害移民和移民政策研究等领域。来自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海大学、三峡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等30家单位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分论坛。本论坛古安琪、施国庆撰写的《非自愿移民社会分层:基于多元动力的划分——以丹江口水库移民为例》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陈绍军教授主持。论坛发言分为三单元,第一单元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文学教授主持,第二单元由西南大学王志章教授主持,第三单元由三峡大学段跃芳教授主持。在本次分论坛上,共有18位学者宣读了论文。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复旦大学任远教授和河海大学陈绍军教授等分别对第一、二和三单元进行了点评。第一单元,有5位专家发言。陈绍军理事长系统梳理了当前移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并就今后移民研究的趋势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任远教授分享了他对流动儿童福利的最新观点。刘成斌教授的研究指出: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迁移到异地城市的社会适应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在社会排斥、教育权力的研究上,本研究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了已经落实教育权力的流动儿童的适应情况。具体表现在流动距离适应、流动次数与稳定性适应、流动城市适应等方面。孙友然教授的研究发现,环境满意度、组织满意度、团队满意度和个人满意度对人才跨区域流动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团队满意度对人才跨区域流动意愿的影响程度最大,而个人满意度对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影响程度最小。赵旭副教授的研究发现:在易地远迁中的适应压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变革耦合作用下,外迁移民放弃农业生产并转出土地的情形高于后靠移民;移民生计非农转型推动了外迁安置区的土地流转,但仅依靠土地政策革新却无法有效提升移民出让土地后的地租收益;外迁导致移民人力资本恢复滞后,使其就业比例及收入严重受限,进而影响到该群体生计非农化的可持续性。

第二单元,有6位学者发言。余文学教授分析了不同时期移民身份的认知。他指出,水库移民逐渐成为“补偿差异化、待遇差别化、身份标签化”的特殊群体,水库移民身份逐渐“特殊化”需要关注。他认为,水库移民身份经历了“问题身份”、“利益身份”再到“利益身份固化”的过程,发现利益分配是水库移民身份演变的动因,改革固化与路径依赖是水库移民“去身份”的最大障碍。古安琪的研究结合新阶级分析范式,根据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和市场能力造成非自愿移民不平等的多维动力因素,建立一个以对公共权力、经济资本、自然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四类资本占有为基础的八阶级非自愿移民分层框架。他认为,不同阶级表现出不同的阶级能力,移民搬迁造成四类产权作用的相对转变,从而导致移民的阶级能力发生变化。

第三单元,有6位研究生发言。高博发的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女户家庭中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减贫效果,参与搬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陷入短期贫困脆弱的概率,集中安置、新阶段的移民搬迁工程有效降低了其长期贫困脆弱性;在男性为主导的家庭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同时,参与搬迁、搬迁时间等也导致了该类群体在总消费方面的波动,并提高了男户的短期贫困脆弱性。孙娅晴基于可行能力理论和陕南移民特征,构建“移民搬迁政策→就业选择和环境→福利”传导机制,以福利中的就业选择和环境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福利指标体系,选取结构方程模型的形成型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测算移民搬迁政策对农户福利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总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民搬迁政策切实提升了农户福利,且这种提升作用通过传导机制进行,其中对就业选择影响最大,社会环境次之,再是居住状态,对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和主观心理的影响稍弱。郝立的研究发现,搬迁户在服务共享、安居安身、适应归属等方面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而在主动参与、生活富裕、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最后,移民社会学专委会名誉理事长施国庆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当今社会已经由地域社会进入移民社会。移民问题是当今中国,也是当下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非自愿移民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次中国社会学会年会设立移民研究论坛非常必要,取得了预期效果,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于移民社会学学科的研究。会议初步确定:(1)将于201810月份在三峡大学召开第二届移民社会学专委会学术论坛;(2)继续积极组织国内和国际移民社会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