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30日,华东理工大学召开了以“促进友好环境,服务儿童需求”为主题的儿童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儿童社会工作专委会、“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承办,会议得到了北京永真公益基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单位的支持。来自国内外四十余家高校社会工作院系、九个政府部门以及三十余家社会组织共二百余人参加会议。
此次研讨会设有“社会工作与儿童福利服务”、“儿童友好社区”、“儿童保护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教育公平与教育创新”和“儿童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等五个分论坛。5月29日上午九时,何雪松教授代表北京永真公益基金会儿童友好社区办公室发布“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指标”。“指标”从儿童友好社区概念界定、儿童友好社区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基础、儿童友好社区指南和具体推进策略、原则、目标以及服务内容等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内容,随后进行大会主题报告阶段。当天下午进行分论坛研讨。30日上午进行大会主题报告暨大会闭幕仪式,当天下午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童小军教授带来的题为“新时代儿童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的讲座,童教授在讲座中系统地介绍了自己在社会工作和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界定与区分、国家儿童保护制度的内容与框架以及如何搭建社区儿保服务传送体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校2017级MSW学生周双磊在“儿童社会工作研究生分论坛”做了题为“社会工作视域下的留守儿童去污名化微探”的发言。在发言中首先介绍了学界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在查阅现有研究成果和结合自身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留守儿童污名化“动态互构”和“污名化过程中存在自我生产空间”的观点,同时阐述了对互构过程和自我生产空间结构的理解,最后尝试在社会工作专业视域下探求对留守儿童去污名化的具体路径。具体包括: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在助人理念、工作手法以及社工的功能和角色等方面的优势,在微观层面削弱留守儿童污名内化的程度、在中观层面倡导建立儿童友好型社区以阻止污名化的传递以及在宏观层面呼吁多元主体的参与,共同为留守儿童去污名化工作做出努力。
会议期间,周双磊也积极向童小军教授请教关于社工参与社会组织党建切入点的问题,同时也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老师、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湘潭大学等各高校的MSW学生探讨了关于留守儿童污名化与社会工作专业性体现等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加深了对儿童社会工作概念内涵、实务(以小组工作为主)内容设计与技巧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性体现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河海大学2017级MSW学生 周双磊供稿)